编者按:
他们踏过晨露密林,数过年轮岁月;守护青山翠谷,聆听百鸟啸鸣……这些巡山路上的寻常故事,藏着贵州生态发展的密码,更写满人与森林相守的深情。值此8・15全国生态日之际,人民网特别推出“生态护林员・巡山故事”系列报道,愿这些故事能让更多人读懂守护的意义,化作绿水青山间的生生不息。
位于黔南龙里县境内的省国有龙里林场,青山绵延,森林茂密,环境优美。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脚踏崎岖山路,默默守护着林区的安全与宁静,他们被誉为守山保林的“森林卫士”,用脚步丈量青山,用责任守护绿色,王涛便是其中之一。
![]()
护林员们正走在林间小路上。
早上9点,王涛和管护站的同事们拿起镰刀,背上水壶,便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
据了解,王涛是名副其实的“林三代”,现任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大土工区老罗堡管护站班长,爷爷和父母都是龙里林场的职工,从小生长在林区,深受祖辈和父辈们的感染和影响。2017年,王涛脱下军装,退伍转业安置到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接过父辈护林的“接力棒”,成为第三代护林人,继续传承老一辈的林业精神,扎根林区,守护这片绿色林海。
![]()
王涛(中)和同事们日常进行松褐天牛监测工作。
“我们基本上一个星期要把林区所有边界巡护完,每天巡林至少9至10公里,大概2.5万步左右。” 王涛说,护林员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十分复杂的工作,除了日常的巡山防火外,森林病虫害防治也是护林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1、2、3、4、5、6、7、8、9,一共有9只雌虫。”像往常一样,王涛和巡林伙伴们日常进行松褐天牛监测工作。他说,要想做好护林员工作,必须充分掌握森林资源管护、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
护林员正在检查树木病虫害防治情况。
“日常工作中其实也是实践和学习的过程,对自己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每天和这些树木接触,逐渐也成为一个森林‘土专家’了。”王涛表示。
今年是王涛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第8个年头,始终坚持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的本质,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难。国有龙里林场大土工区老罗堡3500亩林地都是他的管护范围,8年间,他踏遍林间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坡顶沟壑,他都如数家珍,是大家口中的山林“活地图”。
![]()
王涛正在进行松褐天牛监测工作。
“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年轻人,熬无数个夜都没有怨言。”同为站内护林员的刘筑林对王涛赞不绝口。
“他真的是把上两代人的林业精神传承下来,各方面表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也是一个得力的助手,把工作交给他我很放心。”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大土工区负责人范定增说。
在龙里林场,像王涛一样的护林员有40多位,他们常年坚守在护林一线,把森林当成第二个“家”,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假期,一旦进入二级火险等级,就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只为把这个“家”看好、护好。
![]()
王涛正在给群众宣传森林防火知识。
“要把大家和小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森林资源管护人员真的是一种比较荣幸的职责,肩上的责任也要担好担实。”范定增说。
王涛表示:“你说累不累?我觉得也累,毕竟每天要巡视那么大片林子,但是每天不去看看,又觉得不踏实、不放心。”
近8年来,王涛所负责的辖区地块没有发生一起盗伐林木的案件,也没有发生过一次森林火灾及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
![]()
护林员们正在林区悬挂森林保护宣传标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觉得作为护林员责任重大,以后要把工作做得更好,要像保护我们眼睛一样保护大自然,保护森林资源。”王涛说。
![]()
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大土工区。
龙里林场成立60多年来,三代林场人奋斗在造林、护林一线,他们承载着龙里县厚重的生态底色,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木,都凝聚着护林员们的辛勤与汗水。如今,全县共有护林员近1200名,龙里县的森林覆盖率达63.41%,是周边县市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龙里这座小城的生态文明底色也因为护林员们的坚守而越来越“靓”。(文/图 张登艳 刘匀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