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现,陈振濂居然伪造了《历代名画记》作者张彦远的一句话“无线者非画也”。我非常好奇,张彦远怎么可能有“线”这个概念呢?
查阅陈振濂此语出自他1986年在《文艺研究》第六期的文章《现代日本书法的流派特征及其渊源》,“引用”了此句。
我可谓熟读《历代名画记》根本就没有“无线者非画也”这样的表述。
张彦远论述绘画与书法用笔相同论述,见于《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一文。
其中与懂不懂画有关的论述,是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意思是说自从东晋以来张僧繇、吴道子,他们的画“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不必过于周密。
唐代绘画基本上是线描勾勒为主,所以,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完全一致,这与元代以后,绘画用笔进一步丰富,与单独依赖书法用笔有所不同。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还发现,王献之的草书一笔书影响了南朝陆探微的一笔画,而唐代张旭的草书影响了吴道子的画,吴道子就是“疏体”画的代表之一。所以,欣赏绘画就要知道,画不在疏密,要知“画有疏密二体”。
虽然自唐代就提出书画用笔相同,但是,对书法也好,绘画也好,从来没有“线”这个概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我们对书法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所以“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一句话非常的流行,而陈振濂在1986年就伪造了张彦的所谓的“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
就误导了大众,以为古代理论家早已提出线的概念。乃至至今我们很多人还认为“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我查了一下,网上有很多人错误的引用了陈振濂伪造的“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而且还振振有词的说出自于《历代名画记》,因为陈振濂的文章末尾的注释说,他的这句话出自《历代名画记》,而我们的网友也是人云亦云,
不学无术到了不假思索的程度,如果你查一查《历代名画记》在哪一篇,哪一个地方出有这句话,不就清楚了吗?
而且我们说,“线”这个概念,从唐代到清代,根本就不存在这个说法,而是民国以后逐渐从西方才引进了这个概念。
“线”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用来欣赏书法,但是中国的书法根本就不是懂不懂线的问题,而是懂不懂书法的问题。
至今,陈振濂他们也不知道书法的根是笔法而不是线条,古代根本就不存在“线”这个概念。
线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用来欣赏书法,但是中国的书法根本不是懂不懂线的问题,而是懂不懂笔法的问题。
我们从古代论述书法学习以及书法欣赏的各种典籍中来看,从来没有提到过线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是说古人没有用线的眼光来欣赏书法,我们就不能用线的眼光来欣赏书法了。
但是,真正要懂书法,就是古人讲的要“识势”。
这个“势”既有笔法又有它的结构,以及笔法内部的结构,这是一个比较深入的对书法专题进行研究的问题。
至今我们的高校也没有深入到这样的一个思维体系当中去研究中国的书法,所以就简简单单,轻而易举的提出了线的问题。
我们讲,中国的书法不是画线条,真正画线条是用钢笔,用西方毛笔或者其他的笔,中国的毛笔写出来的字,尤其是书法是非常讲笔法的。
自从汉代以来,笔法本身就特别注重有起笔、行笔、收笔的结构,这就是科学,我们要研究书法,就要学会欣赏中国的书法的每一个笔画是怎么起笔,怎么行笔,怎么收笔,这样才能真正对书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此才能真正的从形象上,从意境上去欣赏书法之美。书法的美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美,它有既有整体的美,又有单独的笔法、笔意、笔势的美,这些美可以用线条来概括,但是线条不是能够概括完整的,所以必须从笔法上去研究笔法是怎么样达到干湿浓淡以及方圆使转提按等等各种变化的,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书法之美。
我们自从80年代以来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我们在书法的研究上至今没有深入到书法本体里边去,这是非常遗憾的。
而陈振濂这一代书法理论家在书法上的错误的观念,甚至于浮光掠影式的研究,对书法的发展没有任何质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书法基础理论的研究,除了黄简先生有了比较完整的书法教学体系之外,我们的高校至今都是一片空白。我们缺的不2345678而是从0到1点基础性创造。没有从0到1点基础,2345678都是空中楼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