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
鳄鱼屿名称考辨——从“白屿”到“鳄鱼屿”
文 /林鸿东
荻花洲附近的海面上,坐落着一座名为鳄鱼屿的岛屿。
鳄鱼屿以其形似鳄鱼而广为人知。然而,在深入查阅相关地方志文献后,笔者发现这一常见说法在历史记载中却并非如此。为探究其名称源流,笔者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发现:在明清两代的地方志书中,均无“鳄鱼屿”之称,仅有“白屿”的记载。
关于白屿,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见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的《八闽通志》,其文极其简略:“白屿在仁德里十三都”。那么,“仁德里十三都”位于何处?根据志书,其范围大致位于原同安县持“仑上、下店、萧厝、苎溪铺”等地,经了解,此地距海较远,没有存在岛屿的可能。此处的“仁德里十三都”很可能为“翔风里十三都”之误。因翔风里十三都的位置,陆域部分包括“普陀、洪厝、文崎、洪前”,滨海部分则涵盖“刘五店、射埔、东界、浦南城”——这与现今鳄鱼屿的地理位置(鳄鱼屿位于射埔海面)完全吻合。
清康熙年间的《大同志》提供了更明确的记载:“白屿,在县东南翔风十三都,广四里。县治二水夹流入海,俱经丙洲、白屿南下。”此条记载不仅明确了白屿位于翔风里十三都,更直接证实了《八闽通志》中“仁德里十三都”实为“翔风里十三都”之误。值得注意的是,该志称白屿“广四里”,而邻近的丙洲岛仅“广二里余”,可见白屿的面积几乎是丙洲的两倍。
清光绪版的《同安县志》对白屿的描述更为详尽:“白屿,在翔安里十三都,周广四里。县东西二溪之水夹流而行,由是屿入海。屿两头昂起,状如双鲤朝天,中间低伏,望之若与海平。有清泉一泓,渔人常于此汲焉。”这条记载尤为关键:它明确指出白屿的形状是“两头昂起,状如双鲤朝天”,而非形似鳄鱼。依此描述,即便当时民间有俗称,也更可能称其为“双鲤岛”之类,而非“鳄鱼屿”。同时期的《马巷厅志》记载与之相同。由此可见,直至清末,无论是县志还是厅志,均无“鳄鱼屿”之名出现。
清光绪版的《马巷厅志》亦载有翔风里的将军井,称:“将军井 在崎头白屿。国朝施琅造战舰时,祈祷得甘泉,砌以石。”这让我想起清光绪版《同安县志》的类似记载:“白屿甘泉 在翔风里白屿,国朝(清)侍卫高华松祖墓前。其味清甘,可以试茶,大旱不涸。”两口甘泉实为一物。同样,也是前指的渔人常于此汲焉的“清泉一泓”。
笔者曾亲自上岛探访鳄鱼屿,确认岛上确有高氏祖墓(高华松祖墓,《刘五店志》记为高嗣本墓),墓前确实有一口泉。此泉确实“砌以石”,被砌成水井,且民间确有“将军井”的说法。将军井,这一实物遗存,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志书中的“白屿”即今日之鳄鱼屿。
然而,民国版《同安县志》的记载却令人困惑:一方面,其对白屿及白屿甘泉的介绍,完全沿用了光绪版《同安县志》和光绪版《马巷厅志》的内容;另一方面,该志在“宝珠屿”条目之后,首次增添了一条关于“鳄鱼屿”的记载:“鳄鱼屿在后边乡(当指下后滨)之前,刘五店之后,产银鲳鱼,味极鲜美。”——这似乎是“鳄鱼屿”之名在地方志中的首次亮相。令人费解的是,根据此描述,鳄鱼屿的位置(后边乡前,刘五店后)与白屿位置接近,当即白屿本身。然而,民国版《同安县志》为何会在白屿之外,单独再列一条目。这是否意味着白屿附近另有一座产银鲳鱼的“鳄鱼屿”?其“银鲳鱼”会不会指文昌鱼?如果有,为何明清志书皆无载,且当下也看不到踪影呢?抑或,民国版《同安县志》这一条新增加的条目,只是未曾亲临实地考察的撰志者的一处笔误。
综上所述,今日所称之鳄鱼屿,确凿无疑即为明清文献中所载、屿上有甘泉(将军井)的白屿。至于它因何缘故、于何时,从“状如双鲤朝天”演变为“状如鳄鱼”,并与朱熹传说相关联,则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
![]()
![]()
![]()
![]()
清光绪十一年《同安县志》所载“白屿”
![]()
清光绪《马巷厅志》记载中的白屿
![]()
民国《同安县志》记载中的白屿与鳄鱼屿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