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指的是个体表现出部分自闭症特征,却未达到完整诊断标准,或症状较轻微、处于诊断 “边缘”的情况。
5岁的林林,便是这类孩子中的一个。为了帮助林林更好地发展社交和语言能力,家长带他来到了小凡星青岛中心,接受专业的康复干预训练。
宝贝资料
Baby committee
姓名:林林(化名)
年龄:5周岁
诊断:边缘性ASD
日期:2024年10月入校
中心:小凡星青岛中心
入校能力分析
Enrollment analysis
下颌、唇、舌整体协调性、力量弱;流口水。
咬肌肌力弱,不能吃硬的食物。
气息弱,声音小,只有一声调。
沟通动机弱,互动能力弱。
只能说简单的爸爸、妈妈,拜拜有替代音“daidai”。
制定康复方案
Rehabilitation plan
研讨后为其量身定制了康复方案:
下颌稳定性和灵活性训练、ICF-PCT构音疗法训练、社交沟通训练、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四个方向综合来进行康复训练,以沟通动机为基础,强化语言能力,激发言语潜能,全面提升儿童社交技能。
下颌稳定性和灵活性训练
下颌稳定性和灵活性是构音基础,通过咬牙胶和排棒训练增强咬肌肌力及颞颌关节协调性,为咀嚼硬食和辅音发音(如/b/、/m/需唇闭合)做准备。
ICF-PCT构音疗法训练
小凡星康复师应用构音音位对比疗法(ICF-PCT),通过抿压舌板等方式提升儿童唇部肌力,改善儿童流口水的表现,并促进其/b/、/m/、/p/等双唇音的发展。同时进行单韵母构音诱导训练,为儿童发音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儿童发声的信心。
社交沟通训练
沟通从互动开始,沟通动机预示了儿童的语言技能。小凡星康复师通过为儿童创设个性化教学情境,提升儿童沟通动机(如将儿童放在看得到拿不到的地方),比被动模仿更易习得和泛化。
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
需先建立词汇-实物关联(理解),再激发表达。核心词汇占日常交流80%,优先教学可快速提升功能沟通能力。
林林宝贝正在做康复训练
小凡星家校沟通群实时沟通
在这里,康复师们耐心陪伴林林进行一次次互动练习,从简单的眼神对视、指令回应,到复杂的同伴合作、场景适应,循序渐进地帮助他打破发展瓶颈。
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被悉心记录,成为调整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只为让林林能更顺畅地与人交流,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最终实现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目标。
8个月后,林林取得显著康复成效:
口腔运动功能显著改善
咬肌肌力及下颌稳定性达到功能性水平(可进食玉米、肉干等硬质食物);
流口水消失,合唇能力稳定(提示口腔括约肌控制成熟)。
语音系统初步分化
从单一声调发展为四声调模仿(阴平、上声、去声);
二声调(阳平)仍困难,可能与声带升降协调性不足相关。
语言沟通能力质变
从有限叠词(爸爸/妈妈)发展为功能性双词句(「要+名词」「帮帮我」);
词汇量显著增加,以名词为主,动词、形容词等为辅,为丰富句型和学习语法规则奠定基础。
主动性显著增强:能自主提要求、拒绝(动机操作策略有效);
使用社交短语(「帮帮我」)表明语用能力萌芽。
可执行生活化指令(如两步指令),反映听觉加工与执行功能进步。
这些可喜的变化让我们相信,在持续的专业支持和科学干预下,林林将会迎来更多突破性的成长。
边缘性ASD的诊断标签并不能定义孩子的未来。临床实践表明,通过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支持,这类儿童完全能够发展出独特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找到人生定位。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让我们携手为边缘性ASD儿童构建更包容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绽放独特的光彩!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