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学者从来不会去预测:什么时候能实现共同富裕。
当然,那是一个时代性的理想,没法预测; 太遥远的预测本质上都是废话; 比如林毅夫,预测2050年前,中国居民的平均收入将达到美国现在的50%; 这就是废话,因为经济的发展是非线性的,先入为主,设定一个不成文的假定,到2050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必须超过美国2个以上百分点,这种分析的逻辑起点就是错的,不符合周期理论和边际递减规律。同样的错误也发生在清华李稻葵的身上,他预测中国在2050年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的30%,复现了大明王朝的繁荣,这诠释的是复兴主题。
![]()
更为奇怪的是,不断有人预测中国经济总量超美,从来没人预测过老百姓的福利会超过北欧国家,那么 ,经济总量超美的意义又是什么?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只有3%,财政供养的支出是社会保障支出的13倍,十四亿人的居民消费在GDP的占比为38%,三亿美国人的居民消费占比是68%,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家庭生活,是人间烟火,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这些指标上不去,超美的意义又是什么?
![]()
只能说是典型的防御性乐观心理。
什么是防御性乐观心理,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坎托和诺姆提出来的,意思是当骨子里的情绪极度悲观时,会主动设计出来一个积极的信息与目标,从而有了一种舒适度。
超美就是设计出来的一个积极的信息与目标,一开始是2022年经济总量超美,再后来李稻葵、牛犁、黄剑辉、林毅夫都预测过2025年超美,然后是任泽平和姚洋,将时间窗口推到了2027年。
总的感觉,这就是一伙子算命先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