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名将,蜀汉张飞和曹魏张郃,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两人,在《三国志》等正史记载里,可是有过真刀实枪的交锋。
有意思的是,对比他们两位的交手记录,会发现一个挺值得玩味的现象,当张郃对上张飞时,基本上是吃瘪的多;可当他的对手换成用兵如神的诸葛亮时,反而能经常给诸葛亮添堵,甚至占到一些便宜。
![]()
这就奇怪了,难道张郃的水平还忽高忽低不成?诸葛亮治军打仗的本事,那可是连老对手司马懿都打心底里佩服的。那么,为啥在张郃这儿,情况就反过来了?这背后啊,其实道理并不复杂,我们一点点来看。
猛张飞手下的败将
咱们先看看张郃碰上张飞时是啥情况。最重要的对决,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那时候刘备和曹操正为汉中这块地盘打得不可开交。
曹操麾下的大将夏侯渊负责镇守前线要地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张郃则是夏侯渊的得力副将,负责守卫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
![]()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飞作为刘备集团的主力战将之一,率军向张郃把守的宕渠发起了进攻。仗打了多久?史书上没说具体天数,但结果写得明明白白:《三国志·张飞传》记载:“(飞)进军宕渠、蒙头、荡石,破郃。” 也就是说,张飞打赢了,把张郃打败了,失败的过程还相当狼狈。
《三国志》引用的《魏略》说得更生动一点:张郃被打得“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兵马都折损了,只能带着十几个亲兵,灰溜溜地从小路逃跑了。这一仗,算是张郃军事生涯里一个不大不小的污点,也被清晰记在了《张郃传》里。
![]()
这场“宕渠之战”是两人正史中唯一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规模的直接交手。张郃在此战中扮演的角色是守一方险要的前线主将,结果是完败于主动进攻的张飞。
刘备拿下汉中后,张郃就退到陈仓等地防御,基本再没机会和张飞在战场上硬碰硬了。所以,从这唯一一次直接碰撞来看,张郃确实不是张飞的对手,无论是战绩还是过程,都落了下风。
遇到诸葛亮,怎么像换了个人?
那么,当张郃对上以智谋著称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时,情况又有什么不同呢?时间一下子来到了近十年后。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中原。
![]()
这次北伐初期,蜀汉军队进展神速,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投降了,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迅速派出了心腹参军马谡,率军抢占战略要地街亭,目的就是要挡住魏国援军的必经之路,为巩固新占的地盘争取时间。
关键点来了:曹魏派出堵截诸葛亮的援兵前锋主将,正是老将张郃!张郃此时身份很高,已经是左将军(相当于大军区正职将领),经验更是无比丰富。
![]()
他一到战场,根本没给初掌军权、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任何缓冲机会。《三国志·张郃传》直接写:“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张郃抓住马谡部署在山上、放弃控制水源这一致命错误,直接切断蜀军饮水,然后发起猛攻。结果大家都很清楚:马谡大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精心策划的第一次北伐,就因为街亭的惨败而功亏一篑。整个战役的主动权,由于张郃在街亭的神速取胜而瞬间逆转。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只能无奈退兵。
请注意,这一仗,虽然诸葛亮是北伐总指挥,但前线与张郃直接对阵、被打败的,是马谡和他的部队。张郃的胜利,直接导致了诸葛亮战略目标的落空。
![]()
更值得留意的是,在诸葛亮接下来的几次北伐中,张郃依旧扮演着蜀军的重要对手角色。《三国志·张郃传》记载,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在上邽、卤城等地与魏军主力展开激战。当时张郃作为司马懿的重要部下参战。
虽然史书对这场战斗双方胜负细节有争议(《张郃传》称诸葛亮败退,《晋书》引司马懿自述称有损失),但有一点很明确:诸葛亮最终粮尽退兵。
![]()
而在追击过程中,张郃还曾反对司马懿要求追击的命令(认为恐有伏兵),虽然最后还是执行了命令追击并在木门中了蜀军的埋伏箭阵而死,但这也反映了他对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有着深刻的警惕和一定的预判力,并非完全被动挨打。
所以,对比一下就很明显,面对张飞,张郃是损兵折将的失败者;而面对诸葛亮主导的北伐大军,张郃能迅速击败诸葛亮的重要部将(马谡),多次在战场上阻击蜀军推进,甚至能在某些关键时刻对诸葛亮的部署构成实质性威胁或干扰,最终导致了诸葛亮数次北伐因缺粮等问题被迫撤退。
![]()
这感觉,确实像张郃“欺负”了诸葛亮。
关键差别在哪里?
说到根本区别,张郃对抗张飞和诸葛亮时,看似是同一个对手,但战场角色和客观条件完全不同。
先看张飞那场仗。宕渠之战中,张郃扮演的是主动进攻方,任务是深入蜀地、迁徙人口。他率军从汉中南下,一路打到巴西(今四川渠县),战线拉得太长,后勤和地形都成了致命弱点。
张飞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他熟悉蜀地山势,故意将张郃引入狭窄山道,让魏军首尾不能相顾。这一仗,张郃输在客场作战、地形不利,而张飞以逸待劳、主场优势明显。
![]()
但面对诸葛亮时,攻守之势彻底逆转。北伐中的张郃成了防御专家,背靠曹魏强大的后勤体系和关中平原的有利地形。诸葛亮呢?他必须翻越秦岭天险,粮道动辄绵延数百里。
史书记载,蜀军运粮队“十斛至军仅余三斛”,大部分粮草消耗在运输途中。张郃根本不需要硬拼,只需卡住要道、拖垮蜀军补给。
更关键的是对手质量差异。张飞是久经沙场的猛将,而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已面临人才断层。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放着魏延等老将不用,却派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守街亭。
![]()
张郃一眼看穿马谡“舍水上山”的布阵破绽,切断水源后轻松取胜。后来即便诸葛亮亲临前线,张郃也总能利用蜀军“粮尽必退”的规律,在追击中扩大战果。这种“以守代攻”的消耗战,恰恰放大了张郃的战术优势。
更深层较量
若只看到战术层面,仍不足以解释张郃对诸葛亮的压制。曹魏的国力碾压和权力暗流,才是真正的推手。
诸葛亮北伐时,曹魏人口近700万,兵力60万;蜀汉仅132万人,兵力不足15万。这种悬殊意味着张郃背后有源源不断的兵员、粮草和装备支援。
![]()
而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赌国运”,稍有闪失便伤筋动骨。第四次北伐中,蜀军好容易在上邽抢收魏国小麦补粮,却因李严谎称“粮运不继”被迫退兵,足见蜀汉后勤的脆弱。
更微妙的是司马懿与张郃的关系。张郃在军中威望极高,陈群称他“国所依也”,但司马懿掌权后,两人战略分歧日益尖锐。
231年木门道之战前,张郃坚决反对追击诸葛亮:“归军勿追,此兵家之忌!”可司马懿强令出兵。结果张郃中伏身亡,有史家推测,司马懿或许正想借诸葛亮之手除掉这个不听调遣的老将。
![]()
讽刺的是,张郃死后曹魏再无制衡司马懿的力量。短短几年后,司马氏便架空了曹魏皇室。若张郃尚在,三国结局或未可知。
历史的答案往往简单,非张郃忽强忽弱,实乃时势易位,胜负早已写在粮道与疆域之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