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 10 月,由《漯河日报》副刊编辑陈思盈主编的 "水韵沙澧" 丛书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付梓,十册文集如十条支流,共同汇入沙澧河畔的文学长河。翻开这套书,亲切感便如河风拂面 —— 笔下皆是熟知的漯河本土作家,不少篇章曾在报刊上初见真容。而今以纸质书为媒集中品读,恰似以云端之姿赴一场文学研讨会,字句间的深意与滋味,愈发值得静心咂摸。
陈思盈的《一路繁花》、王剑的《时光贴》、邢俊霞的《启封的旅程》、张一曼的《白菜素面》、郎纪山的《岁月的歌谣》,恰似漯河文学园地里五株姿态各异的花木,以各自的笔墨勾勒着故乡的精神图谱。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心,这些作品或质朴如田埂野草,或细腻似溪畔晨露,或直抵心灵深处,或打捞故园记忆,无一不是作家们以炽热情感对生活的深情描摹。透过这些文字窗口,既能望见漯河本土文化的鲜活风貌,亦可审视家乡文学的生长肌理与未来路径。
![]()
"我的内心是安静的、安宁的,锦衣包裹下的灵魂,清醒着、并不迷醉。" 陈思盈在《锦衣记》中的这句自白,恰是读《一路繁花》最真切的感触。无论置身车水马龙的闹市,还是目睹利来利往的洪流,她始终以清醒为锚,在文字里构筑属于自己的 "黄金时代"。
她的笔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性情。姥爷播下的文学种子,从乡村到都市的跋涉印记,《漯河日报》编辑岗位上的坚守与热爱,让她的文字既有泥土的厚重,又含墨香的清润。她不避讳成长的伤痕:传销窝点的惊魂、情感路上的颠簸、生死边缘的叩问,都化作笔下的 "人生教材"。爱情的憧憬与失落,被她写得如青春朦胧的背影,不粉饰月圆月缺,只以 "她手写她心" 的坦诚,与读者撞出共情的火花。
在她的文字里,岁月的味道从未消散。文化路夜市的开花菜、山野菜杂面条的清香、舞阳热豆腐的嫩滑,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对家乡的深情注脚 —— 那条她曾栖居、母亲仍守望的路,藏着市民广场的绿意,裹着校园的书香,在文字里永远温热。她的笔既能写社会浪潮的奔涌,亦能绘心灵溪涧的涓细:车间案头啃读的青春,《只有香如故》里从荀彧 "留香" 谈到张爱玲傲骨的通透,都让我们看见一个在生活密网中为自己开扇窗的女子,窗内茶香与心香交织,荡涤着读者的尘烦。
亲情在她笔下尤见温度。萝卜胚里藏着姥姥的生存智慧,清水煮萝卜延续着血脉温情;父亲连夜备好的海带卷,是父爱最实在的箴言;中秋夜父亲踏遍夜色的寻女之路,让月光都成了爱的反光。读《在吗》时,竟不自觉在键盘敲出这两个字的拼音 —— 原来这最简单的问候,藏着最绵长的牵挂。陈思盈的文字,恰如春华秋实,自有琥珀般的鲜亮质地,让人信她笔下的繁花,会一路开到时光深处。
![]()
王剑在《时光贴》的 "跋" 中言:"好的散文要具有真、智、趣、美。" 这部文集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 语言质朴如黄鹿山的泥土,笔触却能织出时光的锦绣,字里行间满是清冽的乡土气与温润的哲思。
豫西老家是他文字的根系。《故园草青青》里,38 种草被写得各有性情:有的喜静,有的爱闹,有的眉目传情,有的多愁善感。这些草木不仅是风物,更是故乡的性格注脚 —— 村庄在时光里刻下沧桑,又在时代中焕发新机;草生草枯,恰如他的童年与亲情,被珍存为文字里的永恒。
循着他的笔触漫溯时光,《乡籁》《风物》《散板》等专辑如徐徐展开的生命画卷。《温暖的市声》里,窑洞外的鸡鸣狗叫、钩担撞桶的脆响、大门 "吱扭" 的转音,都是乡村苏醒的序曲;小米红薯的粗粝、青纱帐的葱郁、学生时代的滚烫,都在文字里有了温度。他以作家的敏锐,记录着时代对乡村的重塑:小浪底工程让柏油路穿村而过,水塔解决了吃水难题,天然气取代了柴草灶,库区成了美丽乡村 —— 这些变迁不仅是生活的改善,更是乡亲们眉宇间扬起的精气神。
他的文字藏着对生命的敬畏。《一条老街》里,被送上烧烤架的小羊那无助的眼神,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赤血黄昏;《黄鹿山的虎》让猛兽化作吉祥图腾,《牛的记忆》里老黄牛的负重前行,都透着对生灵的尊重。父母的形象尤其动人:父亲如高山般的沉默,母亲背柴时湿润的剪影,还有他为母亲系上天蓝色纱巾的瞬间,都不用华丽辞藻,却让爱意漫过纸页。
末辑《散版》最见诗意。《漫过来的春天》里,阳光、风、溪水、花香都是流动的,连时光都带着轻盈的韵律。他写桃花 "美丽着大地的衣襟",写麦子 "是希望的灯在季节里赶路",字里行间都是对土地的赤诚。虽偶有文字重合的瑕疵(如《懒豆腐》与《豆色宜人》的场景复刻),却丝毫不减这部 "时光剪贴板" 的厚重 —— 王剑与故乡的纽带,一头是赤子心,一头是厚土地,在文字里永远坚韧。
![]()
读邢俊霞的《启封的旅程》,像与老友围炉夜话,听她细数二十年光阴里的故事。从河南省粮食学校的青春憧憬,到中年赴沪带孙的岁月沉淀,她的文字如沙澧河水,静静流淌着时代的脉络与个人的成长。
她的笔是时光的见证者。1990 年代的省会求学路,与我当年在河南省银行学校的追梦时光悄然重叠 —— 原来我们都曾在那个年代,带着小城青年的懵懂与热忱,在郑州的街巷里寻找未来。笔会上的初见,同行间的投契,让文字更添几分亲近。如今她在上海看集市的南腔北调,我在旧金山读她笔下的《花洲书院》,隔着山海,却能在 "与范仲淹隔空读经" 的意境里相遇。
她善从琐事中见真趣。《温泉小镇散章》里,2019 年奔流文学院研修班的同窗时光,被她写成 "如水如月" 的记忆;《离故乡最近的符号》中,上海与漯河集市的差异,竟成了精神归依的路标。她不爱说套话,引用古语却不堆砌,写家长里短能出新,记山水草木可显暖,连 "葳蕤" 这个词在她笔下反复出现,都像她钟爱的草木般自有生机。
文字里藏着她的文艺心:渴望撑着油纸伞走在雨巷,期待在文学里暂避家务琐碎。这份浪漫让她的文字既接地气,又有飘动感。若说有什么期待,便是盼她更多用自己的 "剪刀" 裁剪生活,让留白处生出更悠长的余韵 —— 毕竟,她笔下的旅程才刚启封,前路定有更葳蕤的风景。
![]()
张一曼的《白菜素面》开篇便见锋芒 ——《构桃红了》写坟园里野生的构桃树,这份不避嫌隙的坦诚,恰是她文字的底色。正如书名 "白菜素面" 般,朴实里藏着绵长滋味,那是母亲冬日里常做的汤面,更是她献给所有平凡女性的敬意。
她的笔深深扎在故乡的泥土里。《关于村庄》八篇,写尽了对土地的眷恋:收割后溜庄稼的老人,票车里回乡的归人,从 "灰头土脸" 到 "花团锦簇" 的村庄变迁。那些别人刻意回避的角落,恰是她倾情书写的所在 —— 这份对文学的虔诚,让文字有了筋骨。
《关于他们》里,她为乡邻画像:如白桑般耐寒的老大,捡破烂却相爱的夫妻,被母猪见证离世的老人,默默除草的河堤守护者...... 她从不居高临下,反而因《老火车站的乘客》里一闪而过的优越感而自省。这些文字让我们看见,那个曾因出身卑微而怯懦的女孩,那个目睹父亲被欺辱的女儿,那个师范学校里勤工俭学的学生,如何在文学里长出翅膀,让视野越过家门前的十里地。
她的 "关于" 系列(村庄、他们、青春、家、读书)像一串串脚印,记录着生命的挣扎与绽放。父亲油灯下的剪影,祖辈的慈爱,学生的笑脸,都化作她笔下的暖光。她在尘埃里开花,不为被关注,只为让心头的文字之花自由生长 —— 这样的张一曼,如白菜素面般清爽,却比任何珍馐都更耐品。
![]()
郎纪山的《岁月的歌谣》,是我从《漯河日报》"水韵沙澧" 专栏就熟稔的调子。他专写乡村旧事,如一位执着的守夜人,为正在消失的农耕文明唱着挽歌,也谱着新曲。
旧物件是他的音符。扁担的弧度、蒜臼的纹路、灶火的温度、粮囤的容量,都藏着时代的密码。《麦天的记忆》里,扬场、晾晒、收藏的细节,与如今收麦机轰鸣的场景形成对照,让农耕时代的艰辛与智慧有了具象;《农家的灶火》从烧草到燃气的变迁,不仅是厨房的进化,更是生活品质的跃升。
他的文字带着泥土的芬芳。"三月十八儿,豌豆开花儿" 的民谣,冬夜里猜 "一穗谷子扑棱一屋子"(扫帚)的谜语,都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剃头匠、说书人、高跷世家,这些远去的身影在他笔下复活;老亲旧眷的故事,让岁月有了温度。
只是,部分篇章略显重复,结尾常以 "对艰难岁月的怀念" 收束,反倒束缚了情感的自然流淌。若能少些刻意抒情,多些留白,让往事自现光芒,或许更能让这曲 "岁月歌谣" 余韵悠长。
![]()
"水韵沙澧" 丛书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漯河作家对本土的深情凝望。他们以平凡生活为墨,以沙澧水土为砚,书写着个体与时代的交响。
漯河作为许慎故里,文化根系本就深厚。期待这些作家能在现有基础上,拓宽题材的广度,加深情感的深度,让文字既有乡土的根,又有时代的魂。相信假以时日,沙澧河畔定能绽放更多文学繁花,让这片土地的文脉,在笔墨间永远流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