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建南镇,海拔660米,气温32摄氏度。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里,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林木植被的清新味道,昨夜下了一场阵雨,山里的视线格外通透。
![]()
“对物探人来说,这是最好的天气了。”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SGC2127队钻井班长曹建洪感慨,山区的十里不同天算不了什么,最难的是地势陡峭、断崖密布,藤蔓缠绕、无路可走。
上午9:00,山崖下的山间小路上,响起一阵阵轰鸣。一架重载无人机掀起疾风腾空而起,吊载着一捆设备,稳稳地向远处飞去。
“这是项目的重载无人机在吊装钻机设备。”曹建洪介绍说,工区地处齐岳山与方斗山之间,山顶与山谷最大落差1400米,很多钻井点位搬迁,采用传统的人抬肩扛方式,至少需要两天,安全风险极大,效率也提不上去。
“风速每秒4米,高度100,飞行平稳,开始下降。”无人机操作手清晰地报出指令,将无人机稳稳地悬停在一处空地上。
操控屏上显示,翘首以盼的钻工,正熟练地摘下吊钩、接应设备。满目苍翠间,两点物探红格外醒目。
“项目投入三台重载无人机,专门用于悬崖峭壁地段吊装钻机。”现场吊装负责人刘荆珠说,一套钻机设备重达1.2吨,用无人机吊运12趟,约两个小时就能到达下一个钻井点位,截至目前已完成300多套次钻机的搬迁。
![]()
没有重载无人机是万万不能的,有了,也不是万能的。
![]()
中午11:00,工区另一处断崖上,与无人机的“科技感”不同,司钻刘天祥和他的钻井小组正面临着阶梯式断崖的考验。
“阶梯式断崖在工区十分常见,遇见过最多的有七层。”曹建洪介绍,断崖区植被茂密、落点隐蔽、平台狭小,无人机信号极易受干扰,只能依靠传统的大绳缓降和人抬肩扛。
站在崖底往上看,崖壁像被巨斧劈过,无任何立足之地。一根不知固定在崖上何处的安全绳,捆绑着钻机井架正在缓慢下降。
“好喽!”井架落地后,两名钻工从崖底两侧安全区走出,迅速解开绳结。随后,开始新一轮的绳降......
![]()
“三天过了3次断崖,打了6口井。”来不及歇息,刘天祥拿起一根撬棍,招呼钻工赶紧往钻井点位上转运设备。在他们脚下,泥泞湿滑的林间小路,感觉如履平地。
![]()
曹建洪说,断崖无人区本没有路,所谓的“路”,是物探人用无人机飞出来、用镐头刨出来、用脚趟出来的。
(陈俊 蒋云龙 章汉 张广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