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
吴晓波在《大败局》里曾写过:“一切都在变化,不要觉得已拥有的便是理所当然,所有的理所当然都由老本兜底,而老本总有吃完的一天。”
有天闲坐窗台,看水培瓶中几枝绿萝,清水已见浑浊,枝叶也显出几分颓然。
换过清水,不过几日功夫,竟又见盎然生机,叶片舒展着莹莹亮光。
我忽而了然:这水若不换,瓶中那点养分,终究是吃老本。老本总会被吃尽,最终只余枯败。
世上哪有什么“理所当然”?古人早看透这“理所”的虚幻根基。
《红楼梦》里“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惊世之语,何尝不是道尽那看似安稳的“理所”终将坍塌?
看似稳固的根基,不过是由昔日积累之“老本”勉强托着;而“老本”终有耗尽时。
物质如此,人心何尝不然?世间情缘,最忌讳的便是那句“理所当然”。倘若以为情意天然可恃,如同认为瓶中那点清水永远不需更换,那便是误入迷途了。
人心并非密封的存钱罐,而是个时时渗漏的竹篮。情谊若只取而不存,只支不蓄,那点情感老本,终有被掏空耗尽之日。
![]()
古人深谙此理,故《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情意如璞玉,若不勤加切磋琢磨,只会蒙尘黯淡。
情分是活水,不是死水潭;是日日流淌的溪流,不是一劳永逸的积蓄。
孔子伫立河边叹“逝者如斯夫”,叹息的岂止是流水?分明是人间情谊中那看似稳固却从不停歇的流逝与变迁。
“老本”吃完,大厦倾倒,人该立于何处?这世间最大的迷思,莫过于将身外之物、身外之人误认作自己永恒的倚仗。
陶渊明在《拟挽歌辞》中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之归宿,最终唯存于山阿之间。可见那看似恒久的山峦,亦不过是生命暂寄的容器罢了。
我们曾苦苦经营的外物支撑,在岁月面前,不过沙上筑塔。人真正能依靠的,唯有自身内在精神之泉,那源源不断、深不可测的生命活水。
所谓“老本”,不过是懒惰的托词,是麻痹的温床。它引诱我们沉溺于虚假的安稳幻象,忘记生命本如流水,注定奔涌不息。
而一旦甘于坐吃山空,便是在精神上自绝生机,成了枯槁在岸边的标本。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岂是外求能得?它在我们心中,在精神深处。
唯有不断自我更新,向内在挖掘,方能使那生命之泉涌流不绝。
回到桌前,重新泡上一杯茶。水是新烧的,茶叶在杯中舒卷,水汽氤氲。世上哪有什么老本?不过是我们自己不断流动的生命力罢了。
人间万事如流水,却正是这奔涌不息,才带来鲜活生机。当旧水浑浊之时,莫再问昨日清水何在——只消起身,为自己换上一杯新的活水。
生命是条向前流淌的河,停在原处的人,不过是等着被后浪淹没的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