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食品内参原创
作者丨佑木编审丨橘子
高调宣称要在2028年前在中国市场开出1万家门店、称中国是其增长最快的市场;同时,又计划清仓出售香港持有的23处黄金铺位,估值超过30亿港元。正反操作之下,麦当劳这是要“跑路”,还是要埋下更大的野心?
画下“大饼”
麦当劳最新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麦当劳在中国净新增门店407家,平均每天新开两家。此外,截至2025年6月底,麦当劳中国的门店总数已突破7227家,同比增长超15%。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数据,交流会上,麦当劳全球高层表示,尽管宏观环境严峻,但对中国市场的表现“感到满意”,并表示有望如期完成今年在中国新开约1000家门店的目标。
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也透露,计划在2028年实现1万家门店的目标。
据统计,自从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业务交由本土资本运营(开启“金拱门时代”)以来,短短8年门店数量增长了3倍,平均每天开出2-3家新店,年均净增约千家。其中,2023-2024年度,麦当劳中国分别新开了925家和917家餐厅,占据了麦当劳全球新增门店数的一半以上。
然而,快速开店背后,也暗藏隐忧。例如,另一连锁“洋快餐”品牌肯德基,截至2024年底在华已有超过1.1万家门店,门店规模和下沉速度都领先麦当劳。同时发生的,还有本土中式快餐的崛起:塔斯汀依靠下沉市场开出了9600多家门店,华莱士更是早早突破了2万家。
从门店数量到本土化程度,麦当劳中国仍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麦当劳中国加速狂奔之时,麦当劳总部却在香港宣布,将一口气出售在港持有的全部23处物业,一件不留。据了解,这批资产估值接近30亿港元,涵盖尖沙咀、旺角、铜锣湾等香港最繁华地段的“黄金铺位”,有的店铺麦当劳足足经营了数十年之久。
谁能想到,隐藏多年的“地产大佬”麦当劳,会在此时选择“清仓”?
根据香港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麦当劳美国总部早在2025年初就开始悄悄筹划这次出售,并委托仲量联行分阶段推出标的物业。首批8处核心铺位已于7月底挂盘出售,剩余物业视市场反应将于明年陆续放出。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出售方是麦当劳芝加哥总部,而非香港本地的麦当劳运营方。究其原因,早在2017年将中国大陆及香港业务的经营权售予中信等财团时,麦当劳总部虽然放手运营权,却保留了部分香港物业的所有权。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总部出手变现,相当于把这些年积攒的“家底儿”一次性套现。
进退抉择
中国市场前景广阔,但短期消费降温却是可见的现实。近两年,整体消费复苏不及预期,普通消费者越来越精打细算,快餐行业也随之陷入激烈的价格战。放眼整个洋快餐赛道,“9块9套餐”“10元吃堡”此起彼伏,头部企业不得不放下身段卷入这场薄利多销的混战。
近两年,为了拉拢年轻消费者,麦当劳中国也耗费了不少精力。比如投放CFC(无笼养鸡)广告明讽老对手肯德基;打折扣牌,升级咖啡产品、推出9.9元早餐、13.9元“双件穷鬼餐”再加码22.9元“三件套”。
即便如此,麦当劳仍在中国市场腹背受敌:上有肯德基不断翻新玩法,下有塔斯汀、华莱士等低价围攻。
在这种背景下,麦当劳选择了两手准备:一手深耕本土化、数字化,另一手加速扩张抢地盘。前者是为了增强“内功”,提升单店业绩和运营效率;后者则是在赌规模效应,希望通过覆盖更多城市来获取增量用户。
然而,二者结合也带来了新的矛盾:一方面麦当劳投入巨资升级“未来餐厅”,引入自助点餐、手机App、小程序会员等数字化工具,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另一方面却开店如催命,甚至不惜下沉四五线城市,把门店开到县城乡镇。
这种策略,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又当又立”。原因很简单,本土化需要时间精耕细作,加速扩张却要求快速复制标准,麦当劳能平衡好吗?
或许,卖掉香港物业正是麦当劳押注中国的一步棋。与其说是“逃离”,不如说是战略收缩:退出回报见顶的香港地产战场,把弹药集中投放到更需要火力的中国内地市场。
只不过,这场豪赌背后是对中国消费未来的信心,也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消费回暖、人口红利仍在,麦当劳抢下更多份额就能笑到最后;可要是市场增长不及预期,万店扩张反而可能让麦当劳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
逃离也好,紧抱也罢,2028年终会揭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