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望印集》书影
著名书法、金石篆刻、文物鉴藏、教育家龚望先生篆刻集《龚望印集》近日付梓。这本印集,恰似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窗,让更多人得以窥见那些朱痕背后蕴藏的艺术妙道与先生的赤子真心。
提起龚望先生世人多知其为学界泰斗、书法大家,兼通教育与收藏,却鲜少有人知晓他在篆刻领域的深厚造诣。由于先生治印向来潜修默证、不事张扬,加之书法成就太过耀眼,其印名长期为书名所掩。如今印集付梓,好比是揭开了一坛尘封多年的老酒,使更多人嗅到扑鼻的清香,让人能得以领略那些印记背后深藏的艺术真谛。
龚望先生的篆刻,以“印宗秦汉”为根基,主张学习篆刻须从篆书和秦汉印入手,由此才能习得正宗篆法,把握稳健浑厚的线条与相应刀法,形成朴实大气的审美取向。但他并未局限于秦汉印的单一风格,而是对古玺、铸印、凿印、封泥、石阙、摩崖、金文、简牍等多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汲取精华融入创作,使得作品风格丰富多样——既有秦汉印的古朴大气,又兼具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韵味。
先生的篆刻线条极具特色,自然斑驳且富有质感,既与传世金石、器文的线条相契合,又与其隶书书法风格呼应。线条表现中融入轻重、虚实、疏密、粗细、方圆等变化,让作品兼具金石之味与书卷之气。 在形式上,他于传统中求创新,如细白文创作,早年呈现纯正雅驯的秦汉印风,中年后融入倚侧清新、顺势得气的风格,取法汉凿印达到“刀笔合一”的境界,尽显“写”的意趣。
龚望先生对明清各流派亦有深入研究,从黄士陵、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风格中汲取营养,熔铸百家而自成一格。其作品既有端庄大气、中正冲和之作,亦有灵动活泼、富有趣味之品,展现出多面性与创造力。他留下的“临汉碑、读古印、宗古法、遵格律、尚神韵、勿狂怪”十八字嘉训,更成为后世学印者所遵循的准则。
龚望先生一生“以艺资道,乘物游心”,不少印迹随兴漫弃,幸得次子龚绶先生视若珍宝,数十年如一日细心收存,才让这些艺术珍品得以留存。
此次《龚望印集》的刊印,更离不开龚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的协力——张福义、赵光、郑万永、李景洲、马鑫、杨子沄(以年龄为序)感念先生恩泽,精心遴选百二十方佳作结集成册,既为飨同道,亦为彰显印学妙道于当世,延续金石文脉于未来。
李卓吾曾言:“凡艺之极精者,皆神人也。”龚望先生的篆刻之道,以妙心成就,下学上达,令人仰止。相信随着《龚望印集》的付梓,这位被书名掩盖的篆刻大家,将在金石艺术史上留下更为鲜明的印记,其艺术精神亦将滋养更多后学。
龚望先生
龚望(1914-2001)字作家,一字迂公,号薑盦,又号沙曲散人、无漏居士,斋号四宁草堂,天津市人。中国近现代书法篆刻家、教育家、文物鉴赏收藏家及佛教文化传承者。精通经史、金石、诗词、训诂,天津文化历史坐标中的重要人物。曾任天津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特邀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第一届副主席等。出版发行《龚望书法集》《龚望隶书楹联集》《龚望临汉石门颂封龙山颂》《龚望遗墨》。
《龚望印集》书影
漫留朱痕见妙心
——《龚望印集》付梓随感
文/杨子沄
每当提起龚望先生,我们都会这样说:那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书法家、教育家、收藏家。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篆刻大家。他在治印方面潜修默证、不事张扬,加之书法成就和名望太大,以至于印名被书名所掩。《龚望印集》的付梓,恰恰打开了一扇窗,让更多的人得以见到那些尘封的朱痕背后伏藏的妙道真心。
龚望先生素来重道轻器,将修身治学置于首位,艺术则次之。这正契合了古人“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强调先涵养器量见识、品德修养,而后再追求文艺技法的精进。因此,他对自己印蜕的留存和结集向来不太在意,尽管造诣深厚,其篆刻艺术的全貌却始终难为世人所见。哲嗣龚绶先生很早以前就留心收集,才让这些珍贵的作品得以存世。今有龚门弟子及再传弟子张福义、赵光、郑万永,李景洲、马鑫、杨子沄(以年龄为序),从一千余方印蜕中择选一百二十方刊印成册,是为《龚望印集》。全书以闲文印为主,占比达百分之八十,其余则收录了部分前贤姓名印与龚望先生部分自用印,是对其篆刻艺术的一次集中呈现。
先生印风最见品格:力追秦汉正宗,不逐狂怪时流,于方寸间严守法度,又透着个人审美和天然之趣。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对本心的坚守,正是修学的正途。其篆刻成就,实则植根于深厚的学养与扎实的书法功底。他将修身治学中积淀的学问见识,与精研书法的笔墨功力融入治印,使得每一方印都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承载着学识底蕴与笔墨精神。所以,他的印古雅清奇、端庄自然,朱白之间尽显大气象。
那么为何说先生的印作能“见妙心”呢?我想这朱痕里藏着三层深意:
第一层,是印作本身可见其巧思匠心。观那字法、布局、刀法,有藏有露、有疏有密、有刚有柔,每一方印都是先生才思的凝结。看似寻常的线条里,却蕴含着对空间的独到理解,细微处见巧慧,方寸间见格局。
第二层,是印文内容可见其教化初心。先生所刻多为启人心智、利益世道的词句,或劝善,或明志,或咏怀,字字皆有温度。那些流淌在石上的文字,已化作滋养人心的甘泉,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着对世道人心的关怀,恰是“文以载道”的生动实践。
第三层,是治印过程可见其修真本心。对先生而言,刻印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施展,而是磨炼心性的修行。构思时的沉静、奏刀时的专注、修改时的耐心,皆是对浮躁的涤荡。他以刀剥离外相,以艺资道求真,照见自己本具的妙明真心,能见“此心”,才是艺术最终的归途。
《龚望印集》付梓,那些闲置的朱痕不再是沉默的过往,而是先生三重“妙心”的见证。于艺,见其才思;于文,见其担当;于道,见其本真。
龚望先生曾留下“心迹双清”四字,这是对他一生修为境界的最好概括。单就篆刻艺术来说,他的心和他的印迹都是清净高洁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艺术追求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用艺术来修养心性?
心性的修养是修养什么?
最后,我想说:让艺术不止于艺术,让匠心终归于本心。
2025.7.22
谨记于沽上一心居灯下
本文作者杨子沄,1983年生于天津。多年来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王维义先生(宁书纶、尹连城弟子)读书习字,并深得宁书纶、尹连城等长辈的悉心教诲。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赵光先生(龚望、冯星伯弟子)学习篆隶书法及篆刻。曾多次受邀为天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红桥区委党校及其他多家企事业单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广受好评。
《龚望印集》选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