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太难,反正我也不会”“考多少分都无所谓”……当这些带着“放弃”意味的话语从孩子口中说出,家长们往往既愤怒又困惑:“我们当年条件那么差都能咬牙坚持,现在的孩子怎么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但事实上,孩子的“摆烂”从不是突然降临的“懒癌”,而是内在动力系统长期“缺能”的必然结果——就像一辆油箱见底的汽车,不是不想驰骋,而是失去了向前的能量。
教育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提到,人对行为的持久动力,源于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自主感的缺失,往往始于“被过度规划的人生”。家长们总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什么是对的”,于是从清晨几点起床、晚上做几页习题,到周末报什么补习班、假期参加什么夏令营,全由成年人一手包办。孩子就像提线木偶,学习成了“为家长完成任务”,自然难以产生内在动力。有位初一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妈比我还清楚我明天要做什么,那我还思考什么呢?反正反抗也没用,不如随便应付。”这种“习得性被动”一旦形成,“摆烂”就成了最省力的生存策略。
![]()
胜任感的崩塌,则常因“永远够不到的目标”。有些家长习惯用“别人家的孩子”做参照系:“你看同桌小林,数学每次都考90分,你怎么才60分?”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聚焦“尖子生”,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缺乏耐心指导,甚至用“这么简单都不会”的话语打击自信。当孩子反复体验“我再努力也不行”的挫败,大脑就会启动“保护机制”——既然怎么做都得不到肯定,不如干脆放弃。就像学步期的孩子,如果每次摔倒都被指责“笨”,而不是被鼓励“再试试”,最终只会拒绝走路。
归属感的匮乏,多源于“冰冷的学习环境”。有些班级里,同学之间只比分数、不聊困惑;有些老师只看成绩、不问感受,甚至用“拖班级后腿”定义暂时落后的学生;有些家长把“考不好”和“没出息”直接画等号,让孩子觉得“只有考得好,才配被爱”。当学习变成“孤独的战场”,孩子感受不到支持与理解,自然会用“摆烂”逃避这个让他痛苦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显示,长期缺乏归属感的学生,学习动力水平会比同龄人低42%,辍学风险高出3倍。这三重困局相互交织,最终让孩子陷入“动力瘫痪”:因为缺乏自主感,所以“不想学”;因为没有胜任感,所以“学不会”;因为失去归属感,所以“懒得学”。此时家长的批评说教,就像给没油的汽车踩油门——不仅无效,还会加剧内部损耗。
想要帮孩子重新“启动”动力系统,不能靠打骂催促的“外在施压”,而要像“充电”一样,一点点补足自主感、胜任感与归属感。扶鹰教育创始人王金海基于多年教育实践,以“激活内驱,重塑学习价值”为核心,打造365早安伴学计划,用有温度的故事、有方法的引导,为孩子的动力系统“蓄能”。同时,课程中还会分享实用的学科方法、积极的心态引导。比如,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调整心态应对考试压力等,当他们能逐步攻克学习难题,收获进步时,自然就会走出“摆烂”的怪圈,重新爱上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