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渊攻陷大兴城(现在西安)的时候,薛举也占据陇西,在天水成立了秦政权,并带兵南下和李渊争夺关中。而薛举的背后还有东突厥的势力在撑腰,所以薛举对于李唐政权的威胁是非常大的。公元681年李渊派李世民统帅大军抵御薛举,但在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大败,唐军损失超过六万人,甚至士兵尸体被筑成高台被羞辱。之后薛举病逝,薛举的儿子薛仁杲(果)继位,继续加紧对李唐政权的进攻。于是李渊再次派李世民北上抵御薛仁杲的进攻。第二次浅水原大战打响了。薛仁杲的陇西骑兵还是非常厉害的,尤其是得到东突厥的战马的支持,其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面对薛仁杲的骑兵,李世民会不会重蹈第一次浅水原大战的覆辙呢?李世民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战术击败了薛仁杲呢?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这段历史的记载。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对于刚刚成立的李唐政权而言还是危机四伏的。
当时北边的东突厥看到李渊做大,也不希望其能得到发展,所以就扶持薛举,刘武周等势力来制衡李渊。
而薛举占据陇西,其骑兵也非常彪悍,在李渊刚刚建立李唐政权之际,就进军到了长安周边,直接威胁到了长安政权。
所以李渊当时是把薛举的政权当做头号敌人来看的。
针对薛举的威胁,李渊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方面笼络和贿赂东突厥,表明自己不会忘掉突厥扶持的好处(李渊起兵起事接受了大量的东突厥的战马和人员的援助),所以给东突厥送了大量的金钱,美女,换取东突厥不要直接出兵帮助薛举和刘武周。只要突厥不帮助薛举,那么李唐政权自己对付薛举和刘武周就有一定把握。
所以作为政治家或者企业家,不能意气用事,有的时候确实是需要忍辱负重的。当时突厥人到李唐朝堂飞扬跋扈,李渊也只能忍,而之后又不断的送美女给东突厥就是换取突厥不出兵,因为当时的环境,如果东突厥出兵,李渊的政权就死定了,更不要说后面的盛唐的存在了,可能中原就又是十室九空,回到五胡乱华时期。
稳住了突厥之后,面对薛举政权,李渊依然没有把握。这个时候就需要寻找同盟。李渊就把目标瞄准了薛举的西边的李轨的政权。
对于李轨而言,薛举也同样是他的威胁,只要薛举消灭了李唐政权,那么回过来一定是对付自己。当然如果李唐消灭了薛举,也可能会对付自己,但对于李轨而言其实也没有选择,选择李唐政权合作还能活得更久一点。
所以李渊和李轨之间很快达成交易,李渊和李轨结盟,那么李轨的政权就成为了薛举后方的牵制,导致薛举不敢用全部兵马去攻打李唐,否则很容易被李轨抄了老家。而一旦薛举陷入两面作战,其一分兵,那么对李唐的威胁就大大减轻了。
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谓战略结盟,其实都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举措,大家作为政治家心里都非常清楚。都是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多面作战。就跟现在美国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头号敌人,拉拢了一批盟友对中国发难,中国最好的做法也是拉拢一些势力分散美国及盟友的注意,避免自己陷入多面作战。所以说在这样的时候,认清主要威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日韩澳大利亚作为美国的小弟,那么就是先断其一指,逼迫其他盟友不敢对中国发难,而比如越南,俄罗斯,东盟甚至印度等国家,就要尽力稳住甚至拉拢,避免自己陷入多面作战。再强大的国家一分兵陷入多面作战,也会很容易被覆灭,比如二战德国的覆灭根本原因还是无法应付东西同时开战。所以在中美对抗激烈的时候,网上很多人挑动中俄矛盾,中印矛盾等的言论其实都是敌对势力分化中国的手段罢了。现在的国际较量,舆论战已经成为主要手段,但是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上应该清醒,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多面树敌同时开打,只能聚焦主要敌人,拉拢或稳住其他势力,如果将主要敌人击垮,自己成为胜利者,那么其它势力的威胁其实也就不足为惧了。
当时李渊面对东面李密和王世充的交战,同样采取的也是类似的举措,当时打河东郡一直没有打下来其实主要还是没有把精力放在这方面罢了,李唐要的是稳住河东地区,让李密和王世充去打,自己先解决北边薛举的问题。
当解决了谁是主要矛盾之后,集中精力对付薛举就变得有可能了。
所以李唐政权对薛举政权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李渊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处理还是得当的。
而当时薛举在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后也病逝了,薛举的儿子薛仁杲继承了父亲的位置。薛仁杲并没有回天水,而是马上启动了对李唐政权的进一步进攻。
第一次浅水原作战,虽然李世民大败,但是当时因为薛举也生病了,所以薛举的攻势减缓,泾州还在李唐政权手上。当时李渊派自己的小舅子窦轨统兵抵御薛仁杲,但窦轨作战失败。
之后薛仁杲围困泾州,泾州守卫骠骑将军刘感甚至连自己的马都杀掉给将士们吃掉了。刘感自己只用马骨头熬汤煮木屑充饥。之时李渊派自己的堂弟李叔良救援泾州,才解了泾州之围。这个李叔良就是后来唐朝宰相李林甫的曾祖父。
但这时薛仁杲又派高 墌 人假装以城池降唐。李叔良派遣刘感率部下赴高 墌 接受投降。当时刘感还是有警惕性的,到了城下,城里人诓骗他们翻墙进城,实际上就是让他们丢下马匹进城。刘感感觉不对,于是就派人火烧城门,结果城上的人用水浇灭了。刘感就明白确实是圈套,于是让步兵先撤,骑兵押后。这时薛仁杲果然大军压上,最终刘感还是被薛仁杲所擒获。
之后薛仁杲押着刘感到了 泾州城下,让刘感劝降,结果刘感大声对城里喊要坚持住,秦王李世民的援军马上就到了。薛仁杲把刘感埋在土里,骑马来回射箭,将刘感射死。刘感一直到死也没有停止咒骂。
当时因为 泾州兵力薄弱,守城的李叔良眼睁睁看着刘感被射死,也不能出城相救。
这时陇州刺史(现在陕西陇县)常达也出兵援救,在宜禄川(现在陕西长武县)攻打薛仁杲的部队,杀伤了一千多人。但是依然无法缓解薛仁杲对泾州的围困。
常达的部队对薛仁杲频繁骚扰,薛仁杲拿常达没办法,于是派他的将领仵士政带几百人诈降。常达中计,被仵士政伺机带他的部下劫持了常达,带着城里的二千人投降了薛仁杲。但常达始终没有屈服薛仁杲,薛仁杲被常达的豪壮所倾倒,所以没有杀常达。
而李世民的部队随后抵达了高 墌。薛仁杲就派大将宗罗 睺率兵攻打李世民。结果李世民避其锋芒,坚决不应战。李世民手下的将领都不理解,纷纷要求请战,李世民就跟将领解释:“我军才打了败仗,士气沮丧,对方仗着得胜而骄傲,有轻视我们的意思,我们应当紧闭营门耐心等待。他们骄傲我们奋勇,可以一仗打败他们。”
从这一点来看,李世民是深刻的吸取了上一次兵败浅水原的教训。上一次就是仓促出战,结果被薛举所重创。毕竟陇西的骑兵的突防能力和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李唐的部队在这方面还是稍逊的。
所以李世民这次采用了拖字诀,就是坚守不战。因为薛仁杲的部队也是远征,其粮草补给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长期对峙,他们的后勤出现问题,那么势必就会急躁,而一旦战场上急躁起来,那么就必然会出现破绽,就能为李世民所用。所以李世民这一招是对的,薛仁杲想要突破李世民的防御也是困难的事情,毕竟李世民所扎的大营对付骑兵的冲击的手段还是很多的。
李世民这一对峙就对峙了两个月的时间,薛仁杲的粮草难以为继了。有部分军队已经开始向唐军投降。李世民知道薛仁杲军队内部已经分裂了,有些人不愿意为了他卖命了,所以认为进攻的时机到了。
李世民清楚宗罗 睺目前非常急躁,非常想要一战解决问题,所以他针对宗罗 睺的这个心理,就派梁实率一部分兵马再次在浅水原布阵。但梁实的这部分兵马实际上只是诱饵,因为宗罗 睺急于一战解决问题,所以他势必压上所有的部队,希望一战大败李世民。
果然宗罗 睺派出了所有的精锐全力攻打梁实,梁实守住险要的位置,积极防御抵抗,宗罗 睺短期内也拿梁实没有办法。这样攻打了数日之后,李世民判断宗罗 睺的主力已经疲劳,于是又派庞玉在浅水原列阵,宗罗 睺全力攻打庞玉。在庞玉在宗罗 睺的攻打下难以支撑的时候,李世民亲帅大军从浅水原北发动突袭。宗罗 睺赶紧率军反击,但为时已晚,仓促间其阵营已经乱了,李世民率骁勇的几十名骑兵冲入敌阵,再次把敌阵冲散,只要敌人阵型一散,士兵看不到指令,就会感觉危机,从而仓皇逃命,于是宗罗 睺的部队瞬间就崩溃了,被杀死的就有上千人。
李世民率两千多骑兵在败兵的后面追击,当时窦轨劝李世民不要追击,认为自己的兵力不足,而薛仁杲依然占据坚固的城池防守,认为李世民这点兵力无法攻下。
李世民反驳窦轨的说法,认为现在正是追击的时候,只要追击,就能趁势拿下薛仁杲。
果然当李世民兵临高 墌 城下时,薛仁杲派兵列阵,结果其手下浑 幹 等人到唐军阵前投降。这就使得薛仁杲非常惊慌,也不知道还能信任谁,只能跑回城里坚守。
而这时后面唐军的步兵大部队就赶到了,将高墌 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面对这种状况,薛仁杲的很多部队将士纷纷跑出城来投降。最终薛仁杲也知道大势已去,向李世民投降。这一战,李世民接受的降兵就有一万多人。
当时李世民的很多将领都不理解为何李世民两千骑兵就敢去追击宗罗 睺的败军,竟然敢于向高墌 城的守军挑战。李世民就跟将领们解释:宗罗 睺的部队大部分都是骁勇的陇西骑兵,如果阵地战,唐军很难打败他们。而李世民通过消耗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出奇兵趁他们阵型散乱之际冲击,实际上仅仅冲散了他们的阵营,造成了他们的溃败,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消灭掉这股敌人。所以这就是一场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
如果李世民不追击,这些散兵就会陆续回到高墌 城,高墌 城的守军力量得到增强,再想打高墌 城就困难了。如果在后面追击,这些散兵在恐慌下最终都会跑回陇西远离战场,而不会选择进高墌 城。而高墌 城里面的守军看到大军溃败,自己的兵力单薄反而会更加恐慌,缺少跟唐军硬刚的勇气,最终就会心态崩裂投降。
经过这一战,李世民不仅血洗前耻,而且让唐军众多将领心服口服。而当时李渊下令将薛举势力全部消灭掉,而最终李密劝说只杀首恶,其余的人不追究,其实这对于李世民就是好事,通过这一仗,李世民不仅让唐军将领对自己更为忠心,更吸纳了更多陇西的将领和士兵,从而自己的实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
从第二次浅水原之战我们也可以看出,李世民最终能通过宫廷政变夺权,其本身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在第二次浅水原之战中就可以看出其有勇有谋,善于根据客观情况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尤其是擅长把握住敌人的心理,抓住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从而赢得了这场战争。
所以我们在第一次浅水原之战中就提到过,人不应该惧怕失败,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而避免第二次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什么很多企业有的时候更看重经验,尤其是失败的经验?其背后的根源就在于你经历了失败,汲取了教训,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场景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甚至不是类似的场景,你个人的警觉性也会非常高。从而将企业再次失败的风险降低。所以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善于汲取失败教训的人,一个企业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充满了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你尝试过失败,就会避免企业再次经历失败,这才是企业抗击风险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说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最值钱的一定是经历过什么,有过哪些经验和教训,这才是一个人走入社会之后自己最有价值的地方。
关注《读史学文》,解码更多王朝兴衰密码
点击收藏,防止失联
最近在整理谈三国历史的部分内容,发布到了知识星球,感兴趣的可以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