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有些违背人伦。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李世民是中国几千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个论断。
李世民从小是熟读兵法的,对于军事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我们看李世民总是能打一些大仗,总是能以弱胜强。
为什么李世民能够经常以弱胜强,这背后就跟李世民对于战术的理解是息息相关的。在《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李世民对于过往胜利的总结,这对于现代人不管是做管理还是做经营都很有借鉴意义。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李世民登基之后,开始实施一些改革措施,从历史上来看,这一系列改革的措施都是有效的,所以才有了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李世民登基之后采取的一些执政,用人和军事等方面的举措,这些举措其实对于现代人管理企业,从政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所以我把读这部分的一些思考拆分成了几部分,跟着大家一起思考李世民的成功以及对于我们借鉴的意义。
首先就是李世民的军事思路。
其实我们之前的很多文章就提到了李世民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他指挥的几场战役都非常的典型。
最早李世民军事思想的体现就是在隋炀帝被围困在雁门郡之时,当时十六岁的李世民就 报名参军,加入了云定兴的军队。
但云定兴的部队人数太少,根本无力和突厥的几十万大军抗衡,所以李世民就出了个主意,他建议云定兴“始毕可汗敢于举兵围困天子,必定以为我方仓促无法救援,我们最好在白天展开旌旗几十里连绵不断,夜里则金鼓相闻。敌人一定以为我方大批援军到来,就会望风而逃。否则,敌众我寡,如果对方全军来战,我军必定无法支持。”云定兴一听这主意很好,就采纳了李世民的意见。
这段经历其实就体现了李世民一方面善于对战场进行分析,他清楚突厥人围困雁门并不能持久,他们只是想在援军到来之前擒获杨广。但他们对于援军的到来始终是警惕的,所以这个时候就要虚虚实实,只要让突厥人相信了隋朝的援军大军到来,突厥人自然就会撤退。
而接下来就是李渊太原起事,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于是李渊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去进攻西河郡,而在这场军事行动中,李世民严格约束军纪,攻克西河城后,将高德儒处死。其余官员一个不杀,秋毫无犯。为什么李世民要这么做?因为李世民清楚太原是自己的根据地,李渊的起兵要保证大本营的老百姓的支持,如果失去大本营的老百姓支持,这场战争非败不可。所以才只惩首恶,对百姓秋毫无犯。
接下来的重要战役就是第二次浅水原之战。在第一次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吃了大亏,所以在第二次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首先是避其锋芒,坚守不出两个月等待薛仁杲的粮食吃完,从而急于跟自己决战。而在决战之际,派梁实率一部分兵马在浅水原布阵做诱饵,直到宗罗睺的主力部队久攻不下,已经疲劳,李世民才率精锐对宗罗睺的主力发动突袭,而李世民率骁勇的几十名骑兵冲入敌阵,把敌阵冲散,这一仗就达成了击溃战。但击溃战之后,李世民并没有驻足不前,而是率领2000骑兵快速追击,直接追到高墌城下,最终逼迫薛仁杲投降。这个战役也是非常经典的,体现了李世民善于分析对方和几方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先规避其锋芒,然后打消耗战,最终用主力选其一点打击溃战。而击溃战之后就是不等对方败军再集结,而是发起追击,从而始终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最终赢得胜利。(可以参考文章)接下来就是李渊进军关中时候打的霍邑之战。当然这一仗主要是李渊指挥,但是其军事思路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当时因为李渊没有带大型攻城设备,而坚守霍邑的宋老生实力也比较强。所以这一次战役又是虚虚实实,李渊和李建成在城东,李世民在城南分别列阵对抗宋老生的部队,在战斗中,李渊示弱撤退,宋老生追击,然后李世民的骑兵突然穿插到宋老生的队伍之后,堵住了他们回城之路,从而迫使宋老生在城外决战。最终宋老生被杀。这场战役虽然不是李世民指挥,但看得出来,李渊是充分了解李世民善于机动作战,其骑兵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安排。
其实这也是后来二战德国闪电战的精髓,就是利用我方的快速机动能力,对敌方进行穿插,从而形成分割包围态势,最终打歼灭战。而这之后就是经典的一战擒双王的战役了李世民攻打洛阳的战役为什么经典呢?就是因为他是同时对抗王世充和窦建德两支武装,而且窦建德的大军当时是占优势的。面对这种局面,李世民是充分的分析了三方的优势了劣势,最终决定不能撤洛阳的包围,而是要在自己指定的地点和窦建德决战,这个地点就是虎牢关。而在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的兵力远不如窦建德,但是李世民清楚窦建德最大的短板就是长途奔袭,后勤补给会是问题,所以先打其后勤补给。接下来打了一场小伏击战,挫其锋芒。在士气此消彼长之际,李世民又决定在汜水边展开决战。而在决战前再次麻痹窦建德,让窦建德军大意,从而摆出了一字长蛇阵。从而使得其中军暴露出来。而李世民最优势的地方就是有一支晓勇的骑兵,直接利用骑兵的冲击性,击穿了窦建德的阵型,一方面在窦建德的阵型背后打出了旗帜,一方面直接擒贼擒王,这才导致窦建德大军虽然人数占绝对优势,但在这一战中迅速崩溃。(这个案例参看文章)所以在今天的文章中,李世民就总结了其取胜之道,就是第一要知己知彼,从而明白对方和自己的优劣到底在哪里。但做到知己知彼并不容易,所以我们看李世民作战前,经常自己带着侦查小分队就跑到前面去侦查,几次都遭遇到了险情。正是了解了地方的优劣,李世民才能据此做决策和判断,来考虑作战方案。李世民的经验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兵力分配上就是用一小部分军队拖住敌人打阻击,然后自己统帅绝对主力去寻找敌方弱旅,然后寻求局部战场的胜利,从而引发敌人的崩溃。其实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并不是李世民总结的,而是教员的军事思想,在毛泽东1936年12月所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把这些战略思想都掰开了揉碎了来讲的,比如:
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然而当敌人开始进攻时,我们往往不知敌之分进各军何部最强,何部次强,何部最弱,何部次弱,需要一个侦察的过程。往往需要许多时间,才能达此目的。战略退却的所以必要,这也是一个理由。
如果进攻之敌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我军甚远,我们要求强弱的对比发生变化,便只有等到敌人深入根据地,吃尽根据地的苦楚,如同第三次“围剿”时蒋介石某旅参谋长所说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又如“围剿”军西路总司令陈铭枢所说的“国军处处黑暗,红军处处明亮”之时,才能达到目的。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此时双方对比,往往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或者敌军的绝对优势改变到相对优势,我军的绝对劣势改变到相对劣势,甚至有敌军劣于我军,而我军反优于敌军的事情。江西反对第三次“围剿”时,红军实行了一种极端的退却(红军集中于根据地后部),然而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为当时的“围剿”军超过红军十倍以上。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再比如集中优势兵力的问题:
防御战本来容易陷入被动地位,防御战大不如进攻战之能够充分地发挥主动权。然而防御战是能够在被动的形式中具有主动的内容的,是能够由形式上的被动阶段转入形式上内容上的主动阶段的。完全有计划的战略退却,在形式上是被逼出此的,在内容上是保存军力,待机破敌,是诱敌深入,准备反攻。只有不肯退却,仓卒应战(例如硝石战斗),表面上似乎在力争主动,实际上是被动的。战略反攻,则不但内容是主动的,形式上也放弃了退却时的被动姿态。对于敌军说来,反攻是我军强迫它放弃主动权,同时即给以被动地位的努力。
要完全达到这种目的,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都是必要的条件。而集中兵力,是首先的和主要的
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出现在其阐述歼灭战的部分中:
第九节 歼灭战
“拚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只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给敌以杀伤,是作为给敌以歼灭的手段而采取的,否则便没有意义。因给敌以杀伤而给我以消耗,又因给敌以歼灭而给我以补充,这样就不但抵偿了我军的消耗,而且增加了我军的力量。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所以我们看教员是熟读历史的,教员从古代兵法和李世民等人的案例中,做了很好的总结。其实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更多的强调战争一定要夺取战争的主导权,不管是进攻,退却还是反击,均是如此,一定要在自己指定的时间,地点和敌人打一场预设的战役,才可能掌控战役的主导权。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其实都是以弱胜强的核心。(其实这也是《孙子兵法》中的“我专而敌分”(集中我军兵力,使敌军兵力分散)、“并敌一向”(集中兵力攻击一个方向)等思想一脉相承。)伤其十指其实就是消耗战,断其一指其实就是歼灭战。如果我方实力显著高于对手,那么消耗战明显是好的选择,通过不断给对方放血,最终导致对方的崩溃是正常的选择。而断其一指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那就不要跟敌人打消耗战,而是集中我方的优势兵力,寻找敌人的弱者,形成局部的优势,从而歼灭对方。而就是通过这样逐步的歼灭战,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就会导致战场的天平逐渐倾斜,形成最终我方实力超越对方。想想看在1936年教员就总结出来如此清晰的战争战略,这才指导了中国革命的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是很好的运用这种战略的体现。而我们看现在的商战战场其实也是如此,比如前一段时间的外卖大战,三方厮杀得异常惨烈,其实背后也是这种战略思维的体现。当你的总体量还不如我的时候,我可以集中优势的资金,专门打你的核心业务,持续给你放血,我方虽然也有损失,但不是伤筋动骨的,但如果对方是核心业务,没有别的业务支撑,这样的消耗战就是对对方就是毁灭性的。但是反过来为什么某团也没有溃败呢?这其实跟战略布局也有关系。即作为经营者,要清楚自己的绝对优势在什么地方,不要想着大而全,如果自己的产业扩张领域太快,在每个领域都没有绝对的控制力的时候,如果对方反击,那么自己扩张得再大,最终也是崩溃。但如果自己在某个细分领域构筑了比较深的护城河,做得比别人都专业,比如我的外卖体系的建设短时间内谁都不可能撬动,那么别人想要来抢这块领域,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时候,千万不要被诱惑冲昏头脑,盲目多元化,而还是要分析优劣势,然后选择自己优势的地方加深护城河,做得更专业,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基本盘。所以政治经济军事这些都是一脉相通的,所以我们读历史,就是要多注意从古人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历史上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切历史都是发生在昨天的针对自己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真正汲取了这些教训才能少走很多弯路,才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去挑战成功。
关注《读史学文》,解码更多王朝兴衰密码
点击收藏,防止失联
最近在整理谈三国历史的部分内容,发布到了知识星球,感兴趣的可以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