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年,甄宓38岁,到了不惑的年龄了,可在感情处理上还像个“幼稚的儿童”。
年初,甄宓和曹丕大吵了一架,她有感而发,作了一首《塘上行》。大意是,责备男人有了地位和新欢,就抛弃旧爱。
看得出来,“哀怨”很深。结果,这首诗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
他很恼火。
常年对甄宓的不满以及对郭女王偏爱,让曹丕杀心大起,他怒斥甄宓“搅扰后宫、对丈夫不轨”。
于是,赏赐了甄宓一杯“毒酒”。
然而,甄宓身体柔弱,性格却极为刚直,她不仅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还拒绝服毒,想要前往洛阳,当面辩解。
不幸的是,双拳难敌四手,她还是死了。
听闻甄宓死前不服,曹丕赶紧派人拿回她的尸首,用米糠塞住她的口鼻,以披散的头发盖住甄宓的脸和眼睛。
让她到地府阎王爷那里,都无处伸冤。
生前极尽羞辱,死后恶毒诅咒,这是曹丕针对不喜欢的敌人的一贯手段。
然而,5年后,新继位的曹睿,却追尊甄宓为文昭皇后,还以同样的手法,逼死了曹丕的最爱,太后郭女王。
那么,甄宓是谁?曹丕为何要赐毒酒给她,而曹睿又为何要逼死郭太后呢?
一段莫名其妙的绯闻
与现代评书、小说不同,甄宓的名字已无从可考。
历史上的甄宓,人称甄夫人。她之所以被授予“宓”字,还要归咎于她的小叔子曹植。正是曹植在《洛神赋》中提及的“宓妃”,引发后人的牵强附会,也由此引出了惊爆三国的八卦,曹植暗恋甄宓。
要知道,曹植作《洛神赋》时,甄宓已去世许久,而《洛神赋》起初名为《感鄄赋》,所谓的“鄄”,却并未指向甄宓,而是鄄城。
自曹操病逝后,曹植屡受曹丕的打压,四处迁徙封地。此前,他被迫迁往鄄城,自感仕途无望,方才有所而发。
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曹睿继位后,延续着曹丕打压宗室的政策,又担心《感鄄赋》引发世人对甄宓、曹植的胡乱猜想,故而改名为《洛神赋》。
可无心插柳柳成荫,曹睿的“骚操作”,反而加剧了后人的“八卦”心理。由此,曹魏三角恋、曹睿是曹植的儿子、曹丕因甄宓谋害兄弟等无稽之谈,相继而出。
赤裸裸的侵犯的了甄宓的名誉权。
曹丕的真爱
事实上,甄宓除了是东汉末年的绝色美女,她还是一代才女。琴棋书画,样样俱全,诗词歌赋,不在话下。
她的大男子主义哥哥嘲讽她读书无用时,也遭到了甄宓的强力反击:“我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而不是谋求仕途。”
多年后,信奉读书改变命运的甄宓,拯救了甄氏一族。
当时,黄巾起义如火如荼,河北遍地狼烟,流民四起。而甄家长辈却疯狂囤积物资,抬高物价,伺机敛财。
对此,甄宓果断劝说母亲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她深知,乱世之中,流民喜好劫掠大户,一旦甄家做得太过分,必然会招来灭顶之灾。
事实证明,甄宓的眼光确实看得远。黄巾之乱后,河北诸多名门望族都被抢劫一空,成了过眼烟云,可唯有甄家,仍屹立不倒。
因此,甄宓进入了袁绍的法眼。
毕竟,他长期主政河北,又与甄家关系良好,对于贤良淑德的甄宓,他是十分欣赏的。
198年,袁绍的次子袁熙,迎娶甄宓为夫人。
甄宓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她的命运随着袁家的起伏,波动不定。不久后,袁熙北征公孙瓒,将甄宓留在了邺城,侍奉婆婆刘夫人。
很显然,甄宓是个孝顺的儿媳。尚未出嫁时,她的哥哥早亡,寡嫂长期遭到母亲的斥责,甄宓就好言相劝,感动得母亲热泪盈眶。
而刘夫人也知道,甄宓的才具品格和盛世颜值,必然会为她带来好运。
因此,当袁绍在官渡败亡,袁熙逃跑,曹丕匆匆杀入袁绍的府邸,抬起甄宓的下巴时,担惊受怕多时的刘夫人,脱口而出道:“可以不死了。”
204年,17岁的曹丕抢先一步,在曹操抵达邺城前,将22岁的甄宓收纳为妾。
离开了袁熙,甄宓反而得到了爱情的滋润。曹丕对她非常好,短短数年之间,她就为曹丕诞下了曹睿和东乡公主。
另一方面,也可“窥视”曹丕对甄宓的宠爱。在收纳甄宓后,曹丕不顾甄宓的阻拦,执意废掉他的正妻任氏,改立甄宓为正。
而这,也暴露了甄宓性格的重大“缺点”,不争不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