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遗言,为何能让三百年后的枭雄曹操每读必泣?
当忠诚成为死亡的理由,当手握重兵却选择赴死,蒙恬的最后一句话揭开了权力游戏中最深层的人性考量。
三十万大军的生死抉择
公元前210年秋,一骑快马疾驰在通往上郡的官道上。
马背上的使者怀里揣着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将决定两个人的生死——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
沙丘宫里,秦始皇已经咽气三天了,但消息被严密封锁。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公子胡亥三人正在策划一场改变历史的政变。
他们要杀的人,一个是太子扶苏,一个是手握三十万大军的蒙恬。
这不是巧合,是精心策划的必杀局。
扶苏在朝中声望极高,深得民心,蒙恬在军中威信无人能比,士兵愿意为他送命。这两个人活着,胡亥的皇位就坐不稳。
使者到达上郡军营时,扶苏正在和蒙恬商讨军务,接过诏书,扶苏的脸色瞬间煞白。
"父皇要我自尽。
蒙恬一把拽住要拔剑的扶苏。
"公子,这诏书有问题。"蒙恬的声音很沉,"陛下在外巡游,没有立太子,却让你我在此镇守边疆,这是何等重任,现在一个使者来了就要你死,怎么知道不是假的?"
蒙恬的怀疑有道理,秦始皇让扶苏来上郡当监军,明显是在培养接班人。父子之间虽有矛盾,可哪个父亲会轻易杀死自己最有能力的儿子?
可扶苏已经被恐惧吞噬了理智。
"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还问什么?"说完,扶苏挥剑自刎。
血溅在蒙恬脸上这一刻,他知道自己也完了。
扶苏死了,蒙恬交出兵权,被软禁在阳周,三十万大军交给了副将王离。
一个选择,两种命运。扶苏选择了愚忠,蒙恬选择了等待。
军营里的士兵们不理解,他们的将军为什么不反抗?明明有实力推翻这个荒唐的决定,为什么要束手就擒?
蒙恬心里很清楚,扶苏一死,自己造反就失去了大义。没有合法继承人的支持,起兵就是叛乱,就是对不起秦始皇的信任。
三代忠臣的荣光与宿命
蒙恬被关押的日子里,一定在想着家族的过往。
蒙家三代为秦国打天下,这是血写的功勋簿。
爷爷蒙骜从齐国投奔秦国,为秦昭王征战四方,最关键的一战是攻打韩国的成皋和荥阳。这两个地方一丢,韩国的门户就彻底洞开了,蒙骜拿下这里,秦国设立了三川郡,从此韩国再无险可守。
那一战,蒙骜差点死在城下,韩国守军拼死抵抗,箭如雨下,蒙骜中了一箭,血流如注,部下劝他撤退。老将军咬着牙说:"攻不下成皋,我就死在这里。"
最终城破了,蒙骜也活了下来,秦昭王亲自为他包扎伤口,说:"蒙卿,你是朕的功臣。"
父亲蒙武更厉害,跟着王翦灭楚国,楚国是六国中最强的,蒙武作为副将,指挥六十万大军横扫江南。
楚国的抵抗异常激烈,项燕率军死战,楚军宁死不降,蒙武在前线指挥了三年,打了无数恶仗。最惨烈的一次,他的战马被射死,自己也身中数箭。
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王翦上报战功时,把蒙武排在第一位。
到了蒙恬这一代,秦朝已经统一天下,他的任务是守住这个帝国。
匈奴是秦朝最大的外患,这些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骑术精湛,来去如风,经常南下劫掠。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一战击退匈奴七百余里,收复了河套地区。
这一仗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匈奴以为秦军不敢深入草原,蒙恬偏偏要打破常规,他率领精锐骑兵,在一个风雪夜突袭匈奴大营。
匈奴单于差点被活捉,狼狈逃窜,从此再不敢小看这个秦朝将军。
这一仗打出了大秦的威名,匈奴人称蒙恬为"神将",十多年不敢南下。
光打胜仗还不够,蒙恬还要修长城,从临洮到辽东,一万多里的长城把匈奴彻底挡在了门外。他还修了一条从咸阳到九原的直道,全长一千八百里。
修直道比修长城更难,要穿山越岭,要填平沟壑。蒙恬亲自勘察地形,和士兵一起搬石头,挖土方。三年时间,硬是在崇山峻岭间修出了一条大道。
有了这条路,中央的军队和物资能快速运到边疆。从咸阳到九原,原来要走一个月,现在半个月就够了。
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到了什么程度?王翦灭楚时要六十万军队,秦始皇都不放心,天天派人去慰问。可蒙恬在边疆统领三十万大军十多年,秦始皇从来没有怀疑过。
这种信任,建立在三代人的忠诚之上。
蒙恬的弟弟蒙毅更是秦始皇的贴身心腹,出行时和皇帝同坐一车,办公时就在皇帝身边待命。兄弟俩被称为"忠信",其他大臣都不敢跟他们争宠。
可惜,忠诚在政治斗争面前,有时候反而是致命的弱点。
赵高早就盯上了蒙氏兄弟,蒙毅曾经判过他死刑,这个仇他记了很久,蒙氏兄弟在军政两界都有巨大影响力,这对他控制胡亥构成了威胁。
"我有三十万军队,但我选择死"
胡亥当上皇帝后,本来想放过蒙恬。
毕竟蒙恬没有直接威胁到他,军队已经上交,人也被关押,还能翻出什么浪花?
赵高不同意。
赵高很清楚,要想控制胡亥,就必须清除蒙恬这种有实力的老臣,蒙恬手里有兵,心里有始皇帝,这样的人留不得。
"陛下,蒙恬在军中威望太高,他一声号令,三十万大军都会响应,留着他,就是留着祸根。"
胡亥犹豫了,蒙恬毕竟是功臣,这样杀了不好看。
赵高冷笑:"陛下,政治斗争从来不讲情面,今天你不杀蒙恬,明天蒙恬就可能杀你。"
先杀蒙毅,罪名是阻挠胡亥继位。这当然是栽赃,可蒙毅人在咸阳,没有军队保护,很快就被害死了。
轮到蒙恬了。
第二个使者来到阳周,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你弟弟蒙毅犯了大罪,按法律你也得连坐。"
蒙恬知道,这是要他死的最后通牒。
他可以反抗,三十万秦军虽然交给了王离,可这些士兵跟着蒙恬十多年,对他忠心耿耿。王离是名将王翦的孙子,可在士兵心中,他的威望远不如蒙恬。
只要蒙恬一声令下,完全可以起兵造反。
以当时的形势,胡亥根本挡不住,咸阳城里没有多少军队,大部分精锐都在边疆,蒙恬如果造反,可以直接打到皇宫。
天下人心思变,胡亥昏庸残暴,民怨沸腾,蒙恬打出为扶苏报仇的旗号,会有无数人响应。
可蒙恬没有这样做。
他对使者说出了那句传世名言: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家三代为秦国效力,现在我统领三十万大军,虽然被关押,完全有能力造反。可我宁愿死,也不能辜负祖先的教诲,不能忘记先帝的恩情。
使者愣住了,他以为蒙恬会求饶,会讨价还价,没想到这个老将军如此决绝。
"你真的不反?"使者问。
蒙恬摇头:"我若反了,对得起地下的始皇帝吗?对得起战死的将士吗?我蒙恬可以死,蒙家的名声不能毁在我手里。"
说完这话,蒙恬服毒自杀。
临死前,他还说了一句:"我修长城挖沟渠万余里,这中间怎么能没有挖断地脉的地方?这就是我的罪过。"
这是自责,也是解脱,蒙恬找到了一个让自己心安的死因,在他看来,违背天道比背叛君主更可怕。
三百年后的眼泪
建安十五年,56岁的曹操在许昌写下了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
这时的曹操正处在人生最危险的时刻,他统一了北方,权势滔天,可也招来了无数猜疑。孙权和刘备联手对付他,还在政治上攻击他,说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早晚要篡汉自立。
曹操很愤怒,也很委屈,他在文章中为自己辩护,列举了自己的功劳,证明自己没有篡汉的野心。
写到激动处,曹操想起了两个古人,乐毅和蒙恬。
乐毅投奔赵国后,赵王想让他攻打燕国,乐毅哭着拒绝了,说自己就是死也不会背叛燕国。
蒙恬手握重兵,宁愿自杀也不造反。
曹操写道:"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为什么流泪?因为曹操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和蒙恬的处境太像了,都是功高震主,都被人怀疑有异心,都手握重兵却不敢轻举妄动。
蒙恬选择了死,曹操选择了活,可活着比死更难。
曹操必须在忠臣和逆臣之间走钢丝。权力太小,无法平定天下;权力太大,就会被人说成是篡臣。这个度怎么把握?曹操用了一生去思考这个问题。
蒙恬的话触动了曹操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那个血腥的乱世,还有人愿意为了忠义而死,这让曹操既感动又羡慕。
感动的是忠义的可贵,羡慕的是死的简单。
曹操活着,就要承受所有的误解和指责。他要为汉朝续命,可汉朝的皇帝和大臣都在防着他。他要平定天下,可天下人都在骂他。
这种孤独和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读蒙恬的遗言,曹操找到了精神上的知音,三百年的时空阻隔挡不住这种共鸣。
忠臣往往死得最早,奸臣反而活得最久。蒙恬是忠臣,可他死了;赵高是奸臣,可他活着看到了秦朝的灭亡。
曹操用蒙恬的故事为自己辩护,也是在向历史证明权力和忠义,有时候真的可以并存。
只是这种并存,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