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住房租赁条例》,将于9月15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住房租赁市场的行政法规,标志着“租购同权”从理念走向法治化实践。
新规剑指押金难退、房东赶人、虚假房源、群租乱象等长期困扰租客的痛点,同时重塑房东责任边界。
![]()
新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构建了租客权益的全方位防护网,五大核心权利实现历史性突破。
居住安全权成为基础保障
新规第七条明确:厨房、卫生间、阳台、车库等非居住空间禁止单独出租,“鸽子笼”式隔断房将彻底退出市场。租客签约前可要求房东提供房屋结构图纸,并通过“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核验房源合规性。
![]()
隐私安全权获得法律背书
条例第九条规定:房东不得擅自进入租赁住房,除非租客同意或遇紧急维修等法定情形。这终结了房东“拿钥匙随时查房”的潜规则。
押金保障权告别模糊地带
合同必须明确押金数额、返还时间及扣减情形,房东**无正当理由不得克扣押金**。主张扣减时需提供维修票据等证据,杜绝“提灯定损”式扣款。
![]()
租金透明权实现制度突破
租客可自行办理合同备案,解决“房东拒备案致无法享受公共服务”的老难题。备案合同可作为申领居住证、提取公积金的合法凭证,北京公积金提取额度甚至因此提高30%。
退租保障权抵御暴力驱逐
房东解除合同需提前通知并留足合理腾退期(通常15-30日),换锁、断水电等逼迫手段被定性违法。遭遇此类情况,租客可起诉索赔搬家费、临时住宿费等损失。
![]()
新规在赋予租客权利的同时,为房东设立清晰的责任红线,经营模式面临根本性调整。
房源安全标准被前置强化。出租前需确保房屋符合建筑、消防、环保等强制标准,违规出租最高罚5万元。北京已明确“每间居住不超2人,人均≥5㎡”的底线,违规群租面临3万元重罚。
合同条款告别口头约定。押金扣减仅限“拖欠租金超15日”“损坏重大设施”等明确情形,“卫生不达标”等模糊条款无效。合同期内单方面涨价被禁止,调整需双方签订补充协议。
![]()
转租监管戴上紧箍咒。个人转租10套(间)以上需注册企业,租金纳入政府监管账户。委托托管公司时需核实其监管账户公示情况,避免“高收低租”跑路风险。
合规房东迎来政策红利。北京试点对签三年以上长租合同的房东减免10%房产税;杭州鼓励委托专业机构代管;江苏四年筹建6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规模化租赁获制度支持。
条例最具突破性的条款,是将“租购同权”从口号变为法律义务。
公共服务获取通道打通。条例首次明确“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备案租赁合同成为子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通行证。广州已试点租房者凭备案合同申请子女就近入学,虽需满足“唯一居住地”等条件,但政策破冰意义重大。
![]()
居住观念重构进行时。当租房权益获法律保障,性价比计算正在改变。以上海陆家嘴江景房为例:售价上千万,年租金回报率仅1%;若将首付款用于年收益4%-5%的理财,利息足以覆盖租金且规避三十年房贷压力。
当政策在顶层设计时,市场已探索出超越传统“买与租”的居住方案。
厦门“华雅·时代”项目推出 20年长租+固定低租金的居住权模式,免去高额首付,同等月租享受产权级品质,租满可优先续租。
这种创新源于残酷现实:房产占中国家庭资产77%,但近三年房价普跌30%,北京深圳部分区域房价跌回十年前。当房产从资产变成负担,灵活居住权成为理性选择。
![]()
尽管理想丰满,新规落地仍面临多重现实考验。
监管尺度待统一。全国涉及百万中介、千万房源,常州要求“单间人均≥6㎡且不超2人”,但多数城市尚未明确标准。
资金监管遇阻力。租赁企业需投入资金提升合规能力,中小机构可能被淘汰;个人房东监管更是难点。
![]()
同权落地需配套。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可能引发“租房择校热”,广州越秀区等教育资源紧张区域面临平衡压力。新规标志着中国居住文化的历史性转折——房屋所有权与居住尊严终被剥离,租客不必再为基本权益卑躬屈膝,房东则在规范中获得长期稳定收益。房子还是那栋房子,但游戏规则已彻底不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