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菌络万象》入选暑期百种书香阅读榜(100种)!
![]()
为满足广大学生读者多层次阅读需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多读书、读好书,暑期百种书香阅读榜(100种)正式公布!此次推选的一百种精品图书,由来自全国重点出版社的专业编审团队联合打造,吸纳作家、学者、文化名家的荐书意见,重点参考中宣部及各地宣传部门重点推荐的出版物,并综合广大读者、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建议遴选而成。
《菌络万象》作为一部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科普图书,荣幸入选高中组推荐图书。
![]()
借此契机,我们策划推出了一个以“学习”为主题的特别书单。在这个漫长而自由的夏天,学习依然是一项值得珍视的日常。它不只是为考试服务的手段,也不仅仅是课堂延伸,更是一种持续生长、不断更新自我的能力。学习,是年轻人主动建构世界图景的方式,也是任何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自我修复与再塑的路径。
这份书单中的图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容系统、逻辑清晰、具有较强工具性与知识体系构建力的「大学堂」,它们像教材一样扎实,适合希望“夯实基础、提升方法”的读者深入研读;另一类则是更具开放性与趣味性的科普类书籍,它们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致力于把复杂的知识变得亲切易懂,让“学习”从任务变为一种探索与享受。两者并不对立,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生态:前者帮助我们站稳脚下的地面,后者鼓励我们仰望头顶的星空。
学会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深入,把“阅读”变成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
系统的科学观!
《生命的运作方式》
探索从微观生物到宏观世界的生命同一性
一个生物学家,一个画家,因为对生命有着同样的痴迷,所以产生了这本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杰作。本书从微观角度逐级向上延伸,结构层级递进,从原子到分子,从个体到群体,解释了宏观生命的运作原理和不同生物的本质,体现了自然世界的同一性。搭配幽默风趣的漫画帮助解说,让读者可以更轻松地理解生命的运作方式。
《地理学与生活》
生活中应知晓的地理学常识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认识海洋》
它占据99%的生物发展空间,我们的认识不应止于10%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学各分支的基本内容。全书共18章,分别从海洋学历史、海洋地质构造、海洋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海洋资源环境,以及海洋生态和生物等各个方面,采用基本原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海洋学持续而快速的发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洋学方方面面的知识。
本书语言严谨,内容生动,图片丰富,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作为大学海洋学通识教材,为海洋类专业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亦可为大众阅读者打开一扇一窥世界海洋奥秘的大门。
《认识生态》
凝聚二十多年研究成果、再版5次的生态学权威著作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涉及面非常宽广。本书共23章,分为六篇,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生物圈,逐层介绍各个生态学分支。
第一篇介绍了陆域和水域的生物群系以及群体遗传学和自然选择,是全书的基础;第二篇介绍生物通过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包括如何调节体温、如何获得水和节水、如何摄取能量和养分以及生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三篇通过探讨种群的分布、多度、动态、增长及生活史,介绍种群生态学的相关概念;第四篇总结了生物间的交互作用,包括竞争、相互利用、互利共生;第五篇提升到群落和生态系统层面,介绍了环境和干扰对物种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陆域和水域的初级生产模式和能量流动、生物圈的三大养分循环和养分固持,最后介绍群落的演替和演替机制;第六篇则介绍了大尺度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帮助读者从大尺度视角了解生态。
本书从概念出发,辅以大量经典研究和数据论述,使各个生态学概念变得更加清晰,增进了读者的理解。每章的“调查论证”专栏,为读者系统介绍了生态学研究中用到的方法和工具;应用案例则向读者介绍了如何应用生态学概念来解决实际的生态问题,这两部分内容的实用性非常强。
《环境的科学》
应对棘手环境危机的实用读本
生命离不开环境,而我们现在却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危机。人类又该如何挑起拯救环境的重任?本书共15章,每一章的主题都明确独立,又互相联系。第1章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环境,认识环境科学;第2至6章从生物群落、人口和自然方面描述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与问题;第7至14章,主要讲述人类活动与生产需要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最后的第15章,介绍现存的环境政策,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可行性方法。
本书涉及生态学、地质学、气候学和经济学等课题,并融合了大量实际案例,辅以数据,对环境科学进行了全球化且清晰全面的讨论,还特设专栏提出解决措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应对环境危机的紧迫性。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新的关于环境科学基本主题的全球概论。
在趣味中探索!
《菌络万象》
看真菌如何影响世界,接入心识,变幻未来
十多亿年来,真菌分解岩石,制造土壤,降解污染物,在太空中生存,除了供养也会置有机体于死地;它们生产食物,量产药物,操纵动物的行为,致人产生幻觉,影响天气,造出雨、雪、冰雹——须臾之间,数以亿计的生命被它们改变。
微小的酵母是真菌,重达数百吨、蔓延10平方千米的蜜环菌也是真菌;没有真菌的协助,植物在5亿年前也许不可能离开水体登上陆地;到了今天,地球上超过90%的植物都依赖菌根真菌的存在——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古老联盟孕育了陆地上几乎所有已知的生命。越了解真菌,越会认识到万物的存续离不开真菌。而截至现在,人类已知的真菌可能还不足其总体的十分之一。
在这趟探入潮湿黑暗地下迷宫的寻菌之旅中,本书的作者默林·谢尔德雷克前往意大利追随神秘的松露猎人和机敏小犬,在英国的实验室“采访”能在两点之间找出最短路径的多头绒泡菌;他深入巴拿马的热带雨林,一路上遇到了仿佛同样由菌丝联结在一起的生态学家、人类学家、DIY真菌爱好者和尝试用真菌解决人类现实问题的新异创客。他把与真菌的种种奇遇收入书中,邀请读者环顾日常,一起去把它们抓个现行——采蘑菇,买蘑菇,吃蘑菇;发面,酿酒,种植,创造——蓦然回首,才发现,只要活着,真菌早就把我们抓了个现行。
《复杂生命的起源》
从生物能量学新探简单细菌一跃变成复杂真核细胞的内共生事件
地球生命在地球形成约5亿年后就已出现,然而在这之后的20亿年内,生命一直停滞在简单的细菌水平。在大约20亿~15亿年前,一种拥有精细内部结构和空前能量代谢水平的复杂细胞一跃而出。这份复杂性遗传给了大树和蜜蜂,也遗传给了人类中的你和我。我们与蘑菇有着天壤之别,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又如此相似。从有性生殖到细胞衰老再到细胞凋亡,复杂生命共有的一套细胞特征在不同的物种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生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在4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从简单的细菌到令人敬畏的复杂生命,这样的演化飞跃事件为何只发生了一次?不得不承认,在生物学的核心地带,横亘着一个巨大的认知黑洞。
生命究竟为何沿着这么令人困惑的路径演化?生物化学家尼克·莱恩从生物能量角度,交给了我们一把有望解开生物起源之谜的钥匙。怪异的生物能量生产机制从各方面限制了细胞,而一次罕见的一个细菌入住到一个古菌体内的内共生事件,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复杂细胞的演化成为可能。看似偶然发生的单次事件,却因为能量的约束而必经一种演化历程,许多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生命特征,也由此可以通过基本的生物化学规律进行推断。我们在演化过程中取舍权衡生殖力和年轻时的健康,换来衰老和罹患疾病的代价。生命的起源、人类的健康乃至生死,都可以从能量角度重新发问。
《我包罗万象》
关于人类与微生物的矛盾冲突、共生合作与多边联盟
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万物,斑头雁迁徙飞跃喜马拉雅山时带着微生物,象海豹潜入深海时也携有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本书将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动物园”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的谨慎尝试。也许,是时候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改写奥逊·威尔斯的“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了。在离不开与微生物的共生互动之中:“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策划&编辑丨后浪科学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Myx20000721
-Fin-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