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端州区法院、街道综治中心等多部门共同努力下,一起涉及99名老年劳动者的劳务纠纷得到圆满解决。被拖欠4个月的工资终于发放到他们手中,老人们得以安心重返工作岗位。
“银发打工族”陷“薪愁”
今年6月初,几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来到端州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代表99名“银发打工族”前来求助。
据老人们反映,他们一直以来都是某合作社的成员,在合作社管理的市场从事保洁等工作。近期,因合作社股东对工资标准认定存在分歧,导致他们连续4个月未领到工资,拖欠总额七八十万元。
负责接待的法官陈妙丹发现,这群老人的处境颇为微妙。一方面,他们缺乏劳务合同、工资条、签到表等关键证据;另一方面,他们与合作社关系紧密,既想追回欠薪,又担心关系破裂后失去这份工作。
安抚老人情绪后,陈妙丹立即联系该合作社所在的街道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得知该合作社因理事监事缺位、交接不畅,日常管理陷入停滞,工资发放成了难题。面对99名老人的期盼,法院和综治中心迅速牵头,联动端州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司法所、街道办、居委会等相关单位,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多部门协作破解难题
随后,各部门分工协作,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核查合作社经营状况和收支明细;司法所、街道办、居委会实地走访,摸清每位工人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时长;法院负责向合作社和工人释法明理;综治中心则担任“联络员”,及时向工人反馈进展、解答疑惑,让大家安心。
调解成为关键。合作社工作人员坦言自身困境——工人未签合同导致工资标准不明,股东间争议大;同时,合作社正处于理顺管理的特殊时期,资金周转困难。陈妙丹向相关工作人员耐心释法,即使没有书面合同,只要存在实际劳动付出的事实,劳动关系就成立,工资理应支付。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也表示,合作社管理问题正在跟进解决,但“工人的辛苦钱一分都不能少”。多部门的联合调查为事实认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双方的隔阂在沟通中逐渐消融。
司法确认保障到位
虽然调解取得进展,但工人们仍有顾虑,万一合作社后续不履行义务怎么办?
针对核心难点,法院和综治中心提出了“两步走”解决方案:一是督促合作社加快完成理顺管理,规范内部流程;二是通过司法确认程序,为最终达成的调解协议赋予强制执行力,给工人们吃上“定心丸”。
6月中旬,在综治中心督促下,合作社理顺管理取得进展。随即,法院和综治中心组织合作社与工人展开第二次协商。综治中心引导双方逐人逐项核对工作天数、工资标准,协助合作社制定详细付款方案。法院全程提供法律指导,确保协议清晰可执行。近日,在多部门持续努力下,99名工人与合作社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双方握手言和。
达成协议后次日,法院根据工人的申请,依法快速审查,对这份调解协议出具了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司法确认书。这意味着,如果合作社未按协议支付,工人们可凭此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随后,合作社工作人员向工人发放劳务费,并表示:“虽然之前有不愉快,但事情解决了,情分还在。只要大家身体允许,欢迎继续来工作。”
拿到被拖欠的工资后,工人们如释重负。“没想到钱这么快就要回来了,饭碗也保住了!”一位工人欣慰地说。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黎万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