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防火防盗防闺蜜!
重庆一名女子竟被所谓的“好姐妹”持菜刀袭击,头部遭受重创,伤口长达5厘米,紧急送医后缝合了十余针,血迹斑斑的现场令人触目惊心。
案发后,施暴者试图用2万元现金私了此事,妄图以金钱摆平一切,却遭到受害女子断然拒绝。最终警方依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决定。
然而风波并未终结,这名行凶者不仅毫无悔改之意,在获释之后更是屡次通过社交软件发送挑衅信息,言语中充满敌意与威胁。
事情经过
三年前,加害人通过某社交平台主动向受害人发出好友申请,看似偶然的相识,实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情感操控开端。
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围猎,而受害者正是她锁定的目标——一个性格温和、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产生依赖感的对象。
初次见面时,对方言辞温柔,极尽奉承之能事,不断夸赞受害人外貌出众、气质优雅;相处过程中又表现得体贴入微,宛如一位知冷知热的姐姐。
这种密集的情感输出迅速击穿了受害人的心理防线,让她误以为终于找到了可以托付真心的朋友。
关系逐渐升温后,控制与绑定也随之升级。
这位“闺蜜”开始频繁劝说受害人出售原有住房,搬至自己所在的重庆某小区居住,理由是“方便照应”“感情更深”。
为了进一步加深依赖,当受害人面临资金紧张无法偿还房贷时,她甚至主动提出借款帮助还款。
这一举动让受害人深感感激,内心涌起强烈的亏欠感,彻底放下了应有的警惕。
一旦信任的大坝筑成,寄生式的关系便悄然滋生并迅速扩张。
在表面亲密的背后,隐藏着长期的精神压迫和经济剥削。
该女子素有酗酒习惯,每逢饮酒过量便会情绪失控,对受害人进行恶语辱骂,言辞极端侮辱人格。
可每当酒醒之后,她又立刻换上一副痛彻心扉的模样,流泪忏悔、跪地求饶,博取同情。
受害人就在这样反复循环的“伤害—安抚”模式中逐渐麻木,自我判断力被严重削弱。
经济上的索取更是变本加厉,无孔不入。
两人共同用餐实行AA制,但在无消费凭证的情况下,她总是虚报金额。
一份实际花费50元的外卖,她会声称总价为60元,多出的部分尽数落入自己腰包。
这些细节虽小,却清晰映射出其贪婪自私的本质。
若说上述行为尚属隐性掠夺,那么在购房与装修等重大事项上的操作,则彻底暴露了她的算计之心。
她极力推荐的房产中介,以所谓“避税操作”为由,额外收取受害人1万元费用,收据上却赫然写着“中介服务费”。
她引荐的装修施工人员,在收取1万元定金后直接失联,杳无音讯,项目就此烂尾。
嫉妒点燃的毁灭欲
当受害人开始展现出独立倾向,或无意间触及对方敏感神经时,那长期压抑的嫉妒与掌控欲望终于全面爆发。
6月10日晚,受害人出于善意邀请闺蜜及其丈夫到家中吃火锅聚餐,席间饮酒助兴。
酒至半酣,闺蜜再度陷入醉酒状态,先是与丈夫激烈争吵,随后竟在社交媒体公开发布辱骂受害人的不当言论。
趁受害人外出之际,她谎称自己丢失了一条“高仿爱马仕项链”,利用此前骗取的门禁密码擅自闯入住宅,将衣帽间翻得一片狼藉,衣物散落一地。
受害人回家目睹此景,愤怒质问,双方随即爆发激烈口角。
此时,这名女子竟第一时间联系受害人的男友,当面编造谎言,称其准备与他人前往深圳发展,企图以此离间二人感情。
面对如此卑劣的挑拨,忍耐已达极限的受害人终于亮出底牌:她手中掌握对方婚内出轨的视频证据,并明确表示不会将其公之于丈夫。
这句话如导火索般引爆了对方的情绪。
只见她瞬间暴起,冲进厨房抓起一把锋利菜刀,直奔受害人头部猛砍而去。
行凶过程中,她歇斯底里地嘶吼:“死了更好!”、“大不了一起死!”声音中透出极致的疯狂与怨毒。
这场暴力已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毁灭冲动。
这份冲动,既来自她自身投资失利、财务困顿的现实窘境,也源于对受害人拥有稳定恋情、体面生活所滋生的深切嫉恨。
暴力落幕之后,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被彻底揭开。
受害者不仅要承受头部创伤带来的持续疼痛与恢复压力,还要直面来自施害者家庭的巨大精神压迫。
案发初期,施害者的丈夫曾在医院走廊当众下跪,泪流满面地哀求原谅,声称“家里已走投无路”“求你别追究,别让她坐牢”。
彼时众人皆以为这个家庭已认识到错误,或将真心悔悟。
但随着伤情鉴定结果出炉,剧情急转直下。
尽管受害人头部长达5厘米的伤口缝合十多针,医学评估仍判定为“轻微伤”,未达到刑事立案所需的“轻伤二级”标准。
这一结果成为转折点,施害者一家态度骤变,之前的哭天抢地仿佛一场戏剧表演,瞬间烟消云散。
他们转而拿出2万元,姿态强硬地宣称这是“全部家底”,要求“一笔结清”,企图用金钱抹去罪责。
受害人听后怒不可遏,当场严词拒绝。
更令人愤慨的是,在被拘押前,施害者还在朋友圈发文阴阳怪气,暗指受害人“心肠太狠”“喜欢把事闹大”,暗示其小题大做。
拘留期满仅十天,她便重新活跃于社交群聊,语气更加猖狂。
她在聊天中冷嘲热讽,警告受害人“做人别太绝”“别忘了咱们曾是朋友”,甚至指责对方“丢脸、不体面”。
尤为恶劣的是,她对受害人与男友的感情依旧稳固表现出强烈不满,愤然表示这才是她最难以接受的事实。
这赤裸裸地表明,她的暴力行为并非突发情绪失控,而是蓄意破坏他人幸福的情感报复。
整起事件不仅给受害人留下身体上的疤痕,更在其心理留下深远阴影,长期处于焦虑与恐惧之中。
受限于伤情鉴定结论,施害者仅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未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受害者而言,这样的惩罚远远无法弥补身心双重创伤。
目前,她已正式委托专业律师团队,启动民事诉讼程序,誓要通过法律途径追索赔偿,捍卫尊严与正义。
这起案件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它提醒我们:任何一段人际关系中,若出现纠缠不清的金钱往来、反复无常的情绪勒索以及难以掩饰的嫉妒心理,都应被视为高度危险信号。
真正健康的朋友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与真诚的基础之上。
面对那些不断索取、践踏边界、消耗你能量的“伪友”,及时抽身、果断切割,远比维系虚假情谊更为重要。
法律或许能惩治暴力行为,但识别人心的能力,终究需要我们自己用心修炼与积累。
参考信源
齐鲁壹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