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元御:中风偏瘫及后遗症(1)
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黄元御 在《四圣心源》里面讲过,只有短短的两页纸,把中风这个病的根本原因、会出现的症状,和治疗的方法,常见庸医的错误,全讲的清清楚楚!
适应症: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神迷/不认识人,舌不能语、肢体蜷缩(胳膊腿无法伸直)。
●西医称为:心梗/脑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后遗症,包括缺血性心脑梗(心/脑供血不足)、出血性心脑梗(局部血压高)。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偏瘫)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源
黄元御(黄药师),这种现代非常常见的疑难杂症,在医圣面前小菜一碟,迎刃而解……
黄药师认为这个病的原因是:阳亏土湿,中气不能达于四肢。所谓的外感风邪,其实是湿气内郁,风非从外来。
●外在表现,会有下面1~7种不等:
①麻痹(手脚发麻):湿气郁于肺,造成四肢经络不通。
②瘫痪(四肢无法活动):湿气郁结在筋、关节。
③挛缩:经络燥盛。胳膊腿蜷缩/无法伸直。
④痴(神迷了/不认识人/老年痴呆):湿气郁结在五脏。
⑤喑哑(舌不能言):湿气郁结在六腑。
⑥口鼻歪斜:湿气郁结在脸,须解表发汗。
⑦便秘:土湿木郁,风动血耗。
中风的病证,起因于土湿,土湿的缘故,本原于水寒。寒水克制土,土败不能畅通气于四肢,一旦被七情内伤,八方的风外袭,则发病中风。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
●气分偏虚,而发病于身体右侧。
●血分偏虚,而发病于左侧。随着所虚而病状枯槁,所以叫偏枯。
●左半偏枯,对应的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如果手大指也发病卷曲,则是血中的气滞积。
●右半偏枯,对应的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如果足大指也卷曲,则是气中的血枯。探究身体左右偏枯,足大指没有不发病的,因为足太阴脾经过足大指,太阴脾土的湿,才是左右偏枯的根原。
●桂枝乌苓汤(治疗左半身偏枯的)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首乌11克 ,茯苓11克 ,砂仁4克。煎大半杯,温服。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
●黄芪苓姜汤(治疗右半身偏枯的)
黄芪11克,人参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生姜11克。煎大半杯,温服。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至37—74克。
清代药方。一两是37克。1钱是3.7克,近似于4克。3钱11克,一钱是十分,5分约2克。
(病人血枯筋燥,未尝不宜使用阿胶、首乌之类,应当适可而止,过量的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治挛缩/肢节蜷缩,熨法(热外敷中药)最妙:以中药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卷缩自然松开。
●右半身偏枯的,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
●左半身偏枯的,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药用布巾包住,外以火炉加温(可以用电烤箱快速烤热、或者用电吹风吹热、或者用手炉暖热。)一包药外敷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换新药。时间长了经络温畅,发出一身臭汗(气味非常怪,又象胶粘象饴糖),便肢体活软,屈伸如意了。
●上面《四圣心源》里面黄药师讲的、治挛缩/肢体蜷缩“熨法”(热外敷中药),实际上是中药外敷的思路。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实现。
前面上上篇文章我说过,《继续谈中药穴位外敷法【附风湿神方】》,已经提到了关于中药穴位敷贴治病(给关节除湿气、打通经络)的一些思路,都可以尝试。
●庸医治这个病,喜欢用: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驱风的药,都是庸医的任意胡为,切不可服用!
治中风口鼻歪斜:惟有经脏病轻,只是鼻口偏斜,可以用解表的药,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喝了略发微汗,偏斜即止。
治中风病人大便干结:病人大便结块干燥,本原于风动血耗,而风动的原由,则是因土湿而木郁,治疗方法,宜用: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润滑大肠。结块严重的,重用苁蓉,滋润其枯槁。
●庸医治这个病喜欢用: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来滋湿伐阳,慎重!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了。庸医大量的用大黄,可恨之极!
张仲景《金匮》说:邪气进入到腑,就不认识人,邪气进入到脏,舌就难说话。风邪外袭,郁积脏、腑的气,不是风邪从内进入到藏腑。
治中风后神迷/不认识人/痴呆:病人痰涎胶塞,迷惑不清的,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葶苈11克 ,白芥子11克, 甘遂4克。
研细,每次服2克。
陈痰就会从大便排出来了。
海印之光注:
治疗中风后遗症舌不能言/语言功能障碍,也是这个方子同时在治疗。因为,《四圣心源》指出,张仲景说过:湿气郁结在五脏,则痴(神迷了/不认识人/老年痴呆)。湿气郁结在6腑,则喑哑(舌不能言)。而这个方子同时可以去除脏腑里面的湿气,化成的积痰,从大便里排出去。所以这两样病症都可以一起治。
当然我们前面上上篇文章我说过,《继续谈中药穴位外敷法【附风湿神方】》,已经提到了关于中药穴位敷贴治病(给关节除湿气、打通经络)的一些思路。用一些中药外敷一些穴位也可以辅助治疗语言功能障碍。 网上可以看到很多中药穴位外敷产品,据说也是有一定的疗效的。
但是根据《四圣心源》这里讲解的,对于中风这个病和他的后遗症来讲:仅仅是用穴位外敷来通经络,是不够的。按照四圣心源开的药方,去除脏腑里积累的湿气,才是根本!
甘遂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消肿散结:外用可治痈肿疮疡。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
性味:辛,热。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黄元御:中风偏瘫不可用驱风防风的药(2)
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黄元御(黄药师)《四圣心源》卷7·中风根源一节,黄药师特别强调:对于老年人的中风偏瘫(水寒土湿木郁,木不生发/不能达表,木达则风息。要以温阳通经为主),切不可用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等一切驱风防风的药!那是治疗风湿病的,也就是《四圣心源》 “中风根源”下一节“历节”,对于外感风寒湿气侵入筋骨的,才用那类药。
这个请务必注意!无数庸医都把这两点混为一谈,都是用治风湿骨痛筋骨痛的方法来治疗中风瘫痪,往往是起一点作用,但是造成长期治不好……误人不浅。这个病本来并不是特别难治的病,和风湿关节痛一样,只要对症下药很容易解决!而现在被天下众多庸医误治,造成了成为天下一个疑难杂症!
治老年人典型的中风偏瘫,《四圣心源》里乾隆御医黄药师讲的汤药治法是最好的。主因火力不足水寒土湿木不生发外风闭窍木郁于内不能达表气血营卫不通。 左右侧的治法也不同。用的中药只有几味儿,也好操作。黄药师强调,老年人的中风偏瘫不准用祛风除湿那种药,那只适用于2(中年人常会出现)。现在很多中医生用药都混为一谈了,用去风除湿通经活络的药去治心梗脑梗,难怪长期治不好病。治中风偏瘫后遗症,手脚蜷缩伸不开。黄药师说的中药热外敷法很好,但是操作起来很不便。我已经优化到很简便好操作了(药包外面加发热贴)!还有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中风后遗症造成的流痰多、舌强直、心脑供血不足、心脑局部出血,手脚麻痹,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神迷不不认识人……
导言:前面本号讲过的黄元御《四圣心源》治中风的方法,昨天有个机缘巧合,暂且不表,今特别整合了前面文章精华要点,并有重要补充:
1、黄元御治中风的药方,麻瑞亭老中医在黄元御的方子基础上,又加了几味药,强化效果:
●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 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2、关于附子(附片)、桂枝、半夏、麻黄 ,等中药选购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啊,如果药材选用的不地道,可能会没有效果甚至反倒有害。今一并补充整理在此文里了(见后)。
清代医圣黄元御(黄药师),是值得所有人铭记的、离我们今天最近的医圣!虽然至今很多中医人没有开正法眼的,还不知道他的价值。
黄元御(黄药师)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他重新传出了自魏晋以来失传了上千年的医圣真传,他实际上是清朝以来出现的,绝无仅有的一代医圣。他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他还是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金庸《射雕英雄传》上的东邪西毒,东邪黄药师,原型就是他的名头。
●黄元御在北京虽然受乾隆皇帝眷顾,但是太医院的官僚和庸医们,很嫉妒和排挤他。黄药师因此在北京发奋著书,一共写了十一种医书,可谓是慈悲至极!为了拯救芸芸众生,呕心沥血!他是看透了自魏晋以来1500年来,真中医的精髓已经失传,历代庸医们写书多是胡说八道草菅人命。他效法东汉医圣张仲景,重新传出真正的中医之道,一扫蒙在中医上空的阴霾!
天不生黄元御,千年如长夜学《四圣心源》,胜学庸医万年!
一、黄元御治中风法要: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 中风根源
《四圣心源》治中风偏瘫及后遗症,改进《四圣心源》治中风四肢蜷缩,中风偏瘫不可用驱风防风的药!今天整合了前面文章要点,并有重要补充。
1、内中风(老年人偏瘫):
内中风:指的是心梗、脑梗、中风偏瘫、及其后遗症。病因是:阳亏土湿,肝木不生发,木气不能达于四肢体表,风木郁结在内(这是主因)。又外感风邪(只是诱因),闭了皮毛孔窍,造成风木更加不能达表。于是风邪郁结在内脏,形成中风。这属于风木内郁。风木不能透达体表,郁憋于脏腑,所以叫内中风。“中”就是在内部(脏腑),“中风”指的是风在内部(脏腑)。所谓的外感风邪,其实是湿气内郁,风非从外来。风动于内,筋燥血枯,造成一系列并发症。
注:外中风:指的是风湿关节病一类的。体内火力不足、土湿肾寒,但并没有风木郁结在内脏。往往是在出汗后,汗毛孔开张的时候,忽然被风湿之邪自外侵入骨节、筋骨疼痛。就是内伤正气不足、又外感风湿(外部风邪是主要病因)。这也是一种中风,但是叫“外中风”。(比如颈椎病起因:长时间一个姿势工作造成颈椎疲劳,夏天吹空调凉气进入骨节了,或者冬天出了汗以后,被凉气吹进骨节了。)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源:黄元御(黄药师)认为,这个病的原因是:中风的病证,起因于土湿,土湿的缘故,本原于水寒。寒水克制土,土败不能畅通气于四肢,一旦被七情内伤,八方的风外袭,则发病中风。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而发病于身体右侧。血分偏虚,而发病于左侧。随着所虚而病状枯槁,所以叫偏枯。探究身体左右偏枯,足大指没有不发病的,因为足太阴脾经过足大指,太阴脾土的湿,才是左右偏枯的根源。
●左半偏枯,对应的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如果手大指也发病卷曲,则是血中的气滞积。
●右半偏枯,对应的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如果足大指也卷曲,则是气中的血枯。
中风并发症(后遗症)症状:外在表现,会有下面1-7种不等:
①麻痹(手脚发麻):湿气郁于肺,造成四肢经络不通。
②瘫痪(四肢无法活动):湿气郁结在筋、关节。
③挛缩:经络燥盛。胳膊腿蜷缩/无法伸直。
④痴(神迷了/不认识人/老年痴呆):湿气郁结在五脏。
⑤喑哑(舌不能言):湿气郁结在六腑。
⑥口鼻歪斜:湿气郁结在脸,须解表发汗。
⑦便秘:土湿木郁,风动血耗。
庸医误人不浅:中风偏瘫及其后遗症,这个病本来并不是特别难治的病,和风湿关节痛一样,只要对症下药很容易解决!是因为现在被天下众多庸医误治了,造成了成为天下一个疑难杂症!
西医只能看到血管堵了,或者心供血不足,或者压迫了神经了……他们看不到这种湿气和火气是病因,又不懂经络运行,一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发症),他们当做好多样病去逐个治,头疼医疼,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乱治一气,根本不知道原因都是一个!而且他们治标不治本,按住胡芦又冒起瓢。多只能缓解一下,根本就不治病。
太医黄药师是一句话说到总根上了,就是湿气多了,火力不足引起的连锁反应(包括痰多、神迷不认识人,舌头不当家,腰腿疼,坐骨神经疼,颈椎病,心病、手脚麻痹、半身瘫痪、全身到处疼痛等等,都会因此产生),根本不是那么多病……
不要以为中医就能治好,要看是不是庸医。
现在很多中医也是庸医占主流!
庸医治中风(心梗、脑梗、中风偏瘫后遗症),喜欢乱用去风除湿、通经活络的药。因为风湿病(外中风)的一些症状,和中风(内中风)的表现有相似的地方,都有肢体发麻/痹、挛缩,所以用药经常被庸医混为一谈。
实际上病因根本不同。难怪长期治不好病,往往是起一点作用,但是长期治不好……误人不浅。
还有一些庸医、或者贪财的中医卖药,盲目夸大疗效,把治疗风湿的疾病的药,吹成能够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纯粹是庸医误人。
2、《四圣心源 》黄药师治中风之法: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而发病于身体右侧。血分偏虚,而发病于左侧。随着所虚而病状枯槁,所以叫偏枯。
探究身体左右偏枯,足大指没有不发病的,因为足太阴脾经过足大指,太阴脾土的湿,才是左右偏枯的根原。
1)发病时在左半侧,都可以用“桂枝乌苓汤”治本。
●左半偏枯,对应的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如果手大指也发病卷曲,则是血中的气滞积。
●桂枝乌苓汤(治疗左半身偏枯的):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首乌11克 ,茯苓11克 ,砂仁4克。煎大半杯,温服。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生的,下同)。
2)发病时在右半侧,都可以用“黄芪姜苓汤”治本。
●右半偏枯,对应的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如果足大指也卷曲,则是气中的血枯。
●黄芪苓姜汤(治疗右半身偏枯的):黄芪11克,人参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生姜11克。煎大半杯,温服。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至1-2两(37—74克)。
3)如果下肢不能走下寒,加干姜、附子。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右侧)、生姜,可用至1-2两(37—74克)。
黄元御治中风的药方,麻瑞亭老中医补充,在黄元御的方子基础上,又加了几味药,强化效果:
●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 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注意:明朝、清朝时期的药方,一两37克,和现在的一市两50克不同。
明清一两是37克。1钱是3.7克(近似取4克),2钱是7.4克(近似取7克),3钱是11克,4钱是15克,5钱取19克。一钱又分为10分,5分是大约2克。
黄元御:治中风法·补充新版(3)
庸医治这个病,喜欢用: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驱风的药,都是庸医的任意胡为,切不可服用!
治中风口鼻歪斜:
惟有经脏病轻,只是鼻口偏斜,可以用解表的药,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喝了略发微汗,偏斜即止。
4)大便干结(严重时如羊屎),加肉苁蓉汤为主+阿胶(辅助)。
海印之光注:这个症状的根源是土湿水寒,造成三种情况,都可以引起大便干结如羊屎。
① 风动血耗,肠燥。
治中风病人大便干结:
病人大便结块干燥,本原于风动血耗,而风动的原由,则是因土湿而木郁,治疗方法,宜清风润燥,以润滑大肠。用:阿胶(6克)、肉苁蓉(30克)。结块严重的,重用肉苁蓉(1-2两),滋润其枯槁。
病人血枯筋燥,未尝不宜使用阿胶、首乌之类,但是阿胶、首乌这两样要适可而止,少用,而且好了就马上停掉,过量的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黄药师强调:庸医治这个病喜欢用: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泻药/寒凉药),来滋湿伐阳,慎重!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了。
庸医大量的用大黄,可恨之极!
注意:这里的肉苁蓉汤太简单,下面还有个更详细的配方。
治便秘的开露塞要慎用,不得已用一下,不能代替正确的治疗。
酸奶/牛奶也是寒凉的,吃了虽然也会拉肚子通便,相当于寒凉泻药,泄中阳,不可这样通便,跟用大黄等泻药一样,泻中阳,助纣为虐,会使病人身体会更加虚弱!
中风这一类的病,都是体内火力不足,寒湿气太重。平时都可以改喝豆奶,豆奶的热气很足,温暖脏腑。中风病人不要喝牛奶,尤其是凉酸奶(会拉肚干相当于泻药,大泻元阳)!牛奶是寒性的,小孩子火力足还受得了,老年人受不了,(开水冲的奶粉好一点),但是不如喝豆奶好。开水冲的豆奶粉火力很足,比鲜榨出来的豆浆好,维维豆奶不错。
但是上面第一种大便干结的情况,并不是唯一的情况,还有两种情况,需要仔细观察。《四圣心源》在其他地方又讲到了。
——这个是我读完《四圣心源》全书,做了重点摘要。结合我母的病情联系起来的,要不然我也不知道。
黄药师在前面讲过,但是在中风一节,他又一带而过了。如果上面的方法不灵,读者或许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仔细分析第一种方法不灵的原因:一个可能是某个中药材不地道,劣质药材造成失效。比如1:人工种植的某些药材,可能不达标。比如2:现在的附子,因为乱炮制加了毒素,反倒不如生附子有效。
关于附子(附片)、桂枝、半夏、麻黄 ,等中药选购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啊,如果药材选用的不地道,可能会没有效果甚至反倒有害。后面详细说。
一个可能是另有病因,例如大便干结如同羊屎,同时胃口也不好,很可能是下面第二个原因:
②戊土胃经不降(不从化阳明燥金庚金大肠经),反胃呕逆/胃口不好,造成吃得太少,排便周期太长、造成大便干结,如羊屎。
《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 便坚根源:
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
盖肾司二便,而传送之职,则在庚金,疏泄之权,则在乙木。阴盛土湿,乙木郁陷,传送之窍既塞,疏泄之令不行。大肠以燥金之府,闭涩不开,是以糟粕零下而不粘联,道路梗阻而不滑利,积日延久,约而为丸。其色黑而不黄者,水气旺而土气衰也。
此证仲景谓之脾约,脾约者,阳衰湿盛,脾气郁结,不能腐化水谷,使渣滓顺下于大肠也。误用清润之剂,脾阳愈败,则祸变生矣。
肉苁蓉汤:(注意,这里才是详细的肉苁蓉汤配方)肉苁蓉三钱11克,麻仁三钱11克,茯苓三钱11克,半夏三钱11克,甘草二钱8克 桂枝三钱11克。煎一杯,温服。治阳衰土湿,粪如羊矢者。
凡内伤杂病,粪若羊矢,结涩难下,甚或半月一行,虽系肝与大肠之燥,而根缘土湿。以脾不消磨,谷精堙郁而化痰涎,肝肠失滋,郁陷而生风燥故也。法宜肉苁蓉滋肝润肠,以滑大便。
一切硝、黄、归、地、阿胶、龟板、天冬之类,寒胃滑肠,切不可用!
③辛金肺经不降(不从化太阴湿土脾经),造成津液不降,大便干结。
注:后两种情况,是可以连锁出现的,也许两种原因都有。胃气肺气经常是一个上逆,另一个也上逆。治法和治反胃/呕逆的原理大体相同。必然重用半夏之类,降肺气胃气,茯苓补中泄湿。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 反胃根源: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
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人参三钱11克,半夏三钱11克,干姜三钱11克,茯苓三钱11克。白蜜半杯。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
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湿气渗泄,必由便溺。
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
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海印之光补充:
黄元御《四圣心源》治中风的方法,黄药师治中风的药方,麻瑞亭老中医有个重要补充,可以看出,麻瑞亭老中医,有吸取了上面黄药师在其他章节讲的:降胃气、降肺气的原理。
麻瑞亭老中医在黄元御的方子基础上,又加了几味药,强化效果:
●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 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5)神迷不认识人/舌萎言迟/舌发硬不语:加:葶苈散排痰湿。
张仲景《金匮》说:邪气进入到腑,就不认识人,邪气进入到脏,舌就难说话。
风邪外袭,郁积脏、腑的气,不是风邪从内进入到藏腑。
治中风后神迷/不认识人/痴呆:病人痰涎胶塞,迷惑不清的,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葶苈11克 ,白芥子11克, 甘遂4克。研细,每次服2克。陈痰就会从大便排出来了。
治疗中风后遗症舌不能言/语言功能障碍,也是这个方子同时在治疗。
这个方子同时可以去除脏腑里面的湿气,化成的积痰,从大便里排出去。所以这两样病症都可以一起治。
当然我们前面文章我说过,《继续谈中药穴位外敷法》已经提到了关于中药穴位敷贴治病给关节除湿气、打通经络的一些思路。用一些中药外敷一些穴位也可以辅助治疗语言功能障碍。
但是根据四圣心源这里讲解的,对于中风这个病和他的后遗症来讲,仅仅是用穴位外敷来通经络,是不够的。按照四圣心源开的药方,去除脏腑里积累的湿气,才是根本!
6)手脚挛缩/手脚蜷缩不能伸展:加用“热熨法”。
中药热熨关节、穴位。热熨法用的药,都是治本的主药,即:黄芪姜苓汤、桂枝乌苓汤的主药。
治挛缩/肢节蜷缩,熨法(热外敷中药)最妙:以中药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卷缩自然松开。
●右半身偏枯的,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
●左半身偏枯的,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
药用布巾包住,外以火炉加温,可以用电烤箱快速烤热、或者用电吹风吹热、或者用手炉暖热。一包药外敷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换新药。时间长了经络温畅,发出一身臭汗(气味非常怪,又象胶粘象饴糖),便肢体活软,屈伸如意了。
以上详细方法,请见本号以前这几篇文章,里面总结的很清楚:《四圣心源》治中风偏瘫及后遗症,中风偏瘫不可用驱风防风的药!
补充:
注意中药材质量问题:关于附子(附片)、桂枝、半夏、麻黄 ,等中药选购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啊,如果药材选用的不地道,可能会没有效果甚至反倒有害。今一并补充整理在此。
如果药方用了不灵/见效慢,仔细分析原因。
是否对症?
如果症状是对的,最可能是某个中药材不地道,劣质药材造成失效。
比如人工种植的某些药材,可能不达标。
再有比如:现在的附子(附片),因为乱炮制,药效大大降低,增加了毒素,反倒不如直接用生附子(生附片)有效。
张仲景《伤寒论》、黄元御《四圣心源》上,如果没有特别指出炮,直接说附子二钱(7克),指的都是生附片,(如果没说炮,你用了炮的,恐怕得加大5倍用量、一两37克,效果还不一定有效,说不定有副作用)。
原因,你看:附子炮制加毒是中医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请医者知晓。
中药回阳之帅治(土湿)主药就是用附子(附片)。而这一味中药现在被药材商捣鬼了(偷工减料并且添加了有害物),所以购买原材料都要下很大功夫。
而且有时候药店的药,有些品种,经常会有问题。
比如附片,药店一般都是炮附片。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炮制的时候加大量的胆巴,也就是氯化镁,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而且药性大大降低了,甚至有的加五倍都不管用……这都是奸商在变相的,让你多少倍的多用提高药材销售量,而且加过量的胆巴类似于注水药材,劣币驱逐良币,正规的好药材都被挤垮啦……
最后有行家研究出来,直接用江油生附片(在网上只能当初级农产品卖的),自己多煎一会儿,六七克效果都很好!这个是我亲身试验过的,附子是解决现代医学难题的良药
网购正规的江油生附片是约70元一斤,咬米粒大小,舌就能麻两个小时。
药店卖的炮附片,比如我见他说是30元一斤(需要五斤生的才能做出来一斤炮的。光原料成本就得30,算上人工批发70以下一定不是江油片,且是大量灌胆巴的假货)。
药店抓药发现,现在一些药店都是从网上买500克的中药饮片,直接加价几倍零售。这还不说,本来就已经有几倍的批零差价了(比网上一般贵2-3倍),但他还会在抓药的时候还会再偷偷的涨价三倍以上,比如你抓7克他悄悄收半市两25克的钱。还有一次急用,去实体店抓了一点,竟然发现,本来标的一两50克的零售价,这次他居然又改口说是10克的价,等于在早已虚高的零售价基础上又凭空涨了5倍。假货卖得比真货都贵,只好逼着我上网找一手货源。
常用的有些质量让人不放心的中药材 ,还是自己查清楚,试验好,比较好,亲自到网购平台上,自己淘到真东西,才能从此放心用。
有一些中药网购搜索。比如附子是中药之帅,麻黄是中药四大金刚之一,在网购平台上有商家当做初级农产品售,如果搜不到,你可以查找、搜索其别名,也许就能找到了。
①附子(附片)使用体会:搜“附片、魔芋”能找到,生附片为佳,《四圣心源》经常用7克就够劲。(首煎约一小时,无麻味即可,不必先煎)。
正规江油生附片,只要咬米粒大小,挨到舌头,一两分钟后,舌都能麻半天,而且口唇发麻。(如果不麻,一般都是假货/劣质的)。
但是呢,好象有极个别人对此没感觉。比如我咬了三四次,都吃下去了,都没有感觉。过了20分钟以后才觉得嘴唇微微麻一点。另外有一个修行人也反馈他也是这样。但是一般人都不是这样。不知道怎么回事,修的排毒功能很好了吗?
②桂枝使用体会:
●新桂枝:新桂枝以及桂枝尖(细的,0.5厘米以下直径),这两样都劲大,尤其是新的桂枝尖,劲最大!
新货常有桂油味儿(类似油漆味),喝了易上头(头痛、头晕、睡不着),既使去皮的新桂枝(细的劲大),也有此毛病。
要至少减少三分之一的量,甚至用一半的量。自己体会。或者晾晒一两个月后再用。
●陈桂枝:劲小,不上头。去皮的陈桂枝更平缓。
桂枝片宜老,且直径不宜大,0.4-1cm为宜。
有些直径大于1厘米甚至2厘米的陈桂枝,劲很小。
③麻黄:你搜别名“苦椿”,搜“麻黄根”也能找到。(但麻黄根止汗,麻黄草发汗。有的文字写的是根,但是实际上卖的是草,看图片能看出来,你得事先查清楚是什么样的,自己一眼能认出来……
④半夏:你搜索 旱半夏(就是生的)。水半夏是另外一种植物,常是假冒!
生半夏也是有毒,但是效果最好,煎二三十分钟以后就没毒了。(生附片,也是效果最好,但是有毒,要煎一小时左右就没有毒了)。
生半夏?制半夏?半夏到底怎么用?
和用附片一样,又有一个名医现身说法,告诉我们,用生半夏效果最好!
二、我对黄药师治中风法改进补充:
1、对黄药师热熨法之改进:
黄元御治中风这个热熨法,本号主我已经研究做出改进:
用自发热包,外贴在中药包上,就不用人一直去轮换、去烤热中药包了。更方便、效果更好。
《四圣心源》中,乾隆皇帝的太医黄药师说的,治疗中风后遗症,手脚伸不直蜷缩的。用中药包烤热以后外敷
提示:本文原创作者不详,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