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常常被视为一个民族体质与生活水平的直观体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的身高究竟如何?
与邻近的日本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差距?是饮食结构、地理环境,还是社会变迁塑造了这些差异?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从考古人骨与古籍记载中一探究竟,揭开古代中日身高的秘密。
一、从人骨看中国古代身高:千年变迁的轨迹
身高数据的获取离不开考古学的支持,通过对古代墓葬中人骨的测量,学者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人的体型特征。
根据研究,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的男性平均身高,在165至168厘米之间,女性则普遍比男性低8至10厘米。
这一时期的先民以狩猎采集为主,饮食中富含野生动物蛋白,体质相对强健。
进入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前256年),男性平均身高略有提升,达到166至169厘米。《周礼》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凡民之壮者,皆量其身。”
这表明周代已有测量身高的习俗,且身高常与征兵、劳役相关。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我国先民的身高达到一个相对高峰,男性平均值约168厘米,这可能与汉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密切相关。
然而奇怪的是,到了隋唐时期(581年至907年),男性身高略有回落,约为166至167厘米。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高峰,但专家推测人口激增和城市化可能导致部分人群营养摄入不足。
宋元时期(960年至1368年),古人平均身高继续下降至164至165厘米,而明清时期(1368年至1911年)进一步降至163至164厘米。
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复杂多样,人口压力、饮食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都被认为是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性身高在各时期均比男性低约8至10厘米,但具体数据因样本较少而稍显模糊。
这些数据的得出,依赖于大量墓葬出土的人骨测量,例如河南安阳殷墟、陕西秦始皇陵陪葬墓等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二、日本古代身高:岛国居民的体型特征
与此同时,日本列岛上的古代居民身高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日本考古学者的研究,绳文时代(约公元前14000年至前300年)的男性平均身高约为158至160厘米。
这一时期的日本人主要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饮食结构以海产品和野生植物为主,蛋白质来源相对单一。
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是日本农业社会的开端,水稻种植的引入使得饮食结构有所改善,男性身高略升至162至163厘米。
古坟时代(约250年至538年),身高略有回落,平均约161厘米。
到了奈良平安时代(710年至1185年),男性身高进一步下降至约159厘米,这可能与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普通民众营养不良有关。
江户时代(1603年至1868年)是日本身高数据的低谷,男性平均身高仅为155至157厘米,女性则更低,约为147至149厘米。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日本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密切相关。
江户时代以米饭为主食,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在下层民众中,鱼类和少量肉食难以普及。
在《和汉三才图会》中,曾这样记载:
“民人之身,视食而定,食少则身矮。”
这反映了日本当时的饮食结构,对身高的显著影响。
三、中日身高差距:5至8厘米的秘密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中国古代人的身高普遍高于同时期的日本人,差距在5至8厘米左右。
尤其在明清与江户时代,这一差异最为明显,中国男性平均身高163至164厘米,而日本男性仅155至157厘米,那么这种差距从何而来呢?
首先,饮食结构是关键。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粮食作物种类丰富,小麦、粟、黍、稻米等多种作物并存,提供了较为均衡的营养来源。
相比之下,日本列岛以稻米为主,蛋白质来源主要依赖鱼类,肉食摄入较少。
其次,中国古代畜牧业较为发达。
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牛羊肉在部分人群的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日本受地理条件限制,畜牧业发展受限,古代肉类消费远不如中国普遍。
此外,地理环境和气候也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北方地区的寒冷气候,可能促进了更高大的体型,而日本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对身高的影响相对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因为保存下来的人骨多来自贵族或中上阶层,普通民众的身高可能更低。
但总体趋势表明,中国古代人的身高,在大多数时期均优于日本。
四、影响身高的深层因素:农业、战争与社会变迁
身高的变化不仅是饮食和环境的结果,还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中国,农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但也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尤其在宋元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底层民众的营养水平下降,身高随之降低。
战争也对身高产生影响,例如唐末五代十国的动荡导致粮食短缺,间接影响了民众的体质。
日本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绳文时代以狩猎采集为主,饮食较为均衡,但人口密度低。
弥生时代引入农业后,人口虽然增加,但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底层民众的营养状况恶化。
江户时代的闭关政策进一步限制了食物多样性,导致身高显著下降。
此外,日本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可能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间接作用于居民的体质。
有趣的是,中日两国的身高差距,在某些历史节点上是有所缩小的。
例如汉唐时期中国古人身高优势明显,而在奈良平安时代,日本贵族因较好的生活条件,身高与中国的差距一度缩小至3至5厘米。
这种现象表明,社会精英阶层的营养水平对身高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五、数据的局限性与历史的真实
尽管考古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但这些数据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人骨样本多来自墓葬,且以成年男性为主,女性和儿童的数据相对较少,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的整体情况。
其次,样本的地域分布不均,例如我国的数据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日本的数据则多来自本州岛,难以代表偏远地区的情况。
此外,古代文献对身高的记载往往较为零散,且多以“大丈夫”、“矮小”等模糊描述为主,缺乏精确的测量数据。
例如在《史记》中,作者对秦始皇的描述仅提及“隆准高鼻”,对身高只字未提,这使得考古发现的人骨,成为研究身高的重要依据,但样本的代表性仍需谨慎对待。
尽管如此,学者们通过对大量人骨的测量和分析,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基本还原了中日古代身高的总体趋势。
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的体质特征,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饮食文化和环境条件的变迁。
六、身高背后的文化与观念
身高不仅是一个生理指标,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古代,高大往往被视为勇武和健康的象征,《诗经》中常以“硕人”形容高大英俊的男子,而在选兵标准中,身高也常被列为重要条件,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写道:
“男儿身长八尺,足以称英雄。”
这反映了身高在社会评价中的重要性。
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更注重优雅与气质,身高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和歌与汉诗中更多赞美的也是容貌与才情,而非体型。
但是到了江户时代,随着武士阶层的兴起,高大的体型开始被视为武力的象征,但在日本民间,身高偏低仍是普遍现象。
中日两国对身高的不同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两国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农业文明强调体力劳动与军事征战,身高优势更受重视;而日本的岛国环境和相对和平的政局,则使得身高在文化中的地位稍显次要。
参考资料:
1、 李零 (2002) 《中国方术考》 北京: 东方出版社。(本书详细记载了周代测量身高的习俗及其与征兵的关系。)
2、 冈崎敬 (1986) 《日本古代史研究》 東京: 岩波書店。(本书详细记载了日本江户时代饮食结构对身高的影响。)
3、 王汎森 (2015)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对身高的影响。)
观点声明:
本文基于考古数据与历史文献整理,旨在还原中国古代与日本古代居民身高的真实情况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中所有观点为笔者整理分析,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官方意见。解读因视角不同而异,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后留言交流,提出宝贵意见。
图片来源声明: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仅用于内容展示与说明,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