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是美国试图缓解自身困境的体现。
是否会走向衰败周期?美国当前精英的迷局与惶恐
二战前后的美国,通过参战前孤立政策吸纳的大量难民资本和智力资源,和参战后产能全开促发的经济腾飞,依托移民模式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势,在自由建制论、积极自由论和全球公民论诸多先驱者的引领下,开启了美国的长时间强盛期。如果非要直接明了的总结美国腾飞的基础性原因,大概有三个:政治制度从效率层面释放经济活力;历史原因积累了优质资本、智力与劳动力;国际建制(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组织)帮助其进行全球“格式化”梳理。
但是,无论哪一国家的历史学家都可以告诉我们,帝国强国存在内生性崩溃的周期律;政治学家会认为因权力构建和运行产生的立体矛盾如果没有体制改革的释放会摧毁国家机器,或是文明间的多维冲突将打破大国自身舒适状态甚至引发新的混乱;国际关系学家会认为在国际体系当中,结构化的权力顶层经济体将面临“霸权周期”现象,即其地位将周期性地轮转或遭遇空前挑战。
![]()
![]()
美国正在走向货币超发和信贷的阶段
这些难以反驳的稳定社科结论,其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稳定,是无论对美国怀有怎样深受情感的亲美精英和本土爱国者都不得不认同并接受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在美国精英辐射传导之后,又形成了多重的散射和分流。从哈里发之争到八王之乱,从玫瑰战争到幕府混战,“王权失落恐慌”,是任何一个文明史中家常便饭的帝王与统治阶层心疾。
在这种理论预判成立,结合现实逐步应证(后文详述)的“恐慌”效应背景下,美国精英阶层大致以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路径形成了应激反应。如何重塑并保持美国的超级强国地位?两党精英形成了不同的求解思路。
![]()
其中一些共和党精英,以极端化的特朗普为代表,试图梦回维多利亚时代般的强盛路径。即通过军事实力垄断矿产、能源和廉价成本,以制造业本土闭环和高附加出口为主要手段,形成剪刀差式的经济红利,最终反哺军事扩张和社会矛盾。
而相对的民主党部分精英则意图重获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时代红利。即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美国品牌的软营销,使得美国化的软硬产品能够彻底打破国界深入到全世界家家户户消费基础循环之中,以版权、产业链扩张和持续消费的手段,形成持续扩张的市场霸权,最终反哺社会矛盾和国内需求。
可以说,美国两党精英政客的求解思路,从理论设计和现实经验来说,都不是空中花园式的臆想,均有现实履历。但是最大的瓶颈以及美国政客本身遭遇的迷局,就是当前美国的现实。
美国四大现实弊病:社会内卷、国内施政效率低下、两党斗争白热化和国际政治失语
社会内卷可以说是美国当前最大的现实弊病。2020年席卷全美近38个州,近30万人直接参与的“黑命贵”运动便是社会内卷的直接写照。这并非给美国施加“莫须有”,而是种族和身份歧视从普通人脑海中的思维偏见到最终成为个体行为、现象化甚至常态化,其背后代表的是围绕工作岗位,生活资源、利益资源、教育资源的剧烈争夺。试想,倘若这些资源的配置和分配都能够有平等化和公平式的框架,或者资源供应相对优厚,那么种族歧视就不可能成为社会问题。更精炼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黑命贵”运动背后的歧视现象,是美国社会严重内卷的一种发生通道和斗争手段。不仅仅是黑命贵运动,2020年的国会山事件,在2011年前后,美国还有针对巨大贫富差距的“占领”运动(涉及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地区等东中西超级大城市),以及近期的美国国内反亚裔歧视运动,反口罩运动、反疫苗群体等等,都是根源社会内卷而催生的政治化事件。
![]()
![]()
![]()
国内施政效率堪忧是美国三级政府体系几十年来日益凸显的慢性病。以美国宪法构建的框架,以及历史成因形成的政治价值指导下的美国三级政府体系是各自分离的状态。在各自独立的选举程序和法定权力范畴制约下,以美国总统为首的联邦政府基本无法实现“全国一盘棋”的蓝图规划和顶层设计,即使在民生健保、枪支管理、公立教育、帮困脱贫等等议题方面,美国府院两机构因为两党的意识壁垒而长时间难以形成基本制度性管理和现象治理。在这一方面,可以说美国距离欧、中等经济体,有着不少于十年的政治实践差距。这一级可谓是联邦政府无力化。而美国州一级政府则忙于对上一级联邦政府的个体特殊化周旋和对下一级市县政府的公共主题周旋,使得州一级政府虽然相较联邦政府有较大政治实践空间,但受困于全国性政策的水桶短板和所辖强势城市的自主权,州级政府仅能勉力于公共区域的治安维持,贫困救助和税收优化,最大的亮点仅为地方法律的改革更新节奏。这一级又可谓是州级政府无能化。
在前两级政府无力和无能的情况下,市县级政府虽然有着最广阔的领域施政空间,但又受制于基层群体民意多样化的难以调和,以及多社区身份势力的选票压力,市县级政客往往更加爱惜自己的政治羽毛,在实现基本维持的情况下,以懒政、拖政的方式避免因强力举措基层民意崩盘和矛盾爆发,最终目的是为了积累自己的政治能量和发展政治前途,因此导致大部分市县行政主官大刀阔斧改革者少,空话跑官捞钱者多。
![]()
美国危宅倒塌反应基建问题较为严重
![]()
在特朗普的第二次国情咨文中,我们且不论特朗普总统的政治观点,单从其咨文中列举“美国五年来没有一座摩天大楼建起,十年间公路、地铁、桥梁、水利设施兴建和翻修率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可见一般,而这些数据如果放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美国来看,可能十几个国家相加都无法赶上美国。美国政客精英并非不脚踏实地,诸多现实情况使其不得不陷入担忧和恐慌,比如当前欧洲交通网领先美国5-10年,中国高铁领先美国15-25年;2017-2019连续三年美国刷新建国以来外贸总额逆差。这些碎片且惊人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国内政治效率已经疾在腠理。
社会内卷形成意识阵营,意识阵营促使着两党争斗,而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突显的白热化政治斗争是美国展现给全世界的现状而并非观察者偏见。甚至美国的媒体、高等学术研究机构和中立舆论着都必须用“史上最大的分裂”这样的语句形容当前美国的政治斗争。相较于美国围绕农奴制度和联邦权力制度的南北内战,2020年大选刷新总投票量、两党候选人得票量,选举法律诉讼案数量以及此后的国会山事件、州政府互相诉讼和共计两次众议院弹劾总统投票等等,均成为写入美国历史级的国内政治斗争和两党博弈。在这场两党近乎“美国式文革”的斗争之中,美国政客也陷入了形式主义和价值主义的恶性循环,身份主义、女权主义和移民群体被频繁疲劳消费的同时,鲜有政客关注后疫情时期美国的经济复苏和社交变革。
![]()
除内伤之外,国际政治失语是美国近十年来最明显的外伤。这一外伤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特朗普时代美国依托军事强权和美元霸权,重新厘定了美国与包括盟友在内的国际外贸政经关系,比如撕毁伊核协议、关税战、双边贸易协定(美韩、美日、美欧、美印)、区域贸易协定(北美)的彻底重签,这些重签的贸易协定和贸易战使得美国盟友关系一度陷入历史最差水平。
![]()
第二方面是2010年至今以来,美国操刀主持的三大区域战争均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三大区域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和俄乌冲突,不仅美国本身没有截取到实际利益,达成政权颠覆和傀儡建立,反而给美国盟友无形增添了难民负担、能源安全负担和外交负担。不仅如此,美军在叙利亚战场上无法彻底决胜俄军的真实事实也让一直对美表面屈服但内心抗拒的国家开始了政治摇摆和坚定的两线外交,这一队伍里的国家正在增多:德国、意大利、韩国、埃及、土耳其、沙特、卡塔尔、越南、巴西等等都是典型案例。可以说,这是美军自朝鲜半岛、越战之后,第三次军威失语。而这样的军威失语必然带来美国白宫政治话语的弱化,和其他国家自主话语的提升。
![]()
第三方面则是非美国盟友阵营的美元霸权突围。在美国经济制裁下的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土耳其,甚至什叶派政党高压下的伊拉克,正在试图逐渐摆脱贸易美元结算,而更多依赖欧元和人民币市场。其中以俄罗斯尝试最为明显,伊朗变革最为快速。随着已经取代中美贸易龙头地位的东盟经济圈的继续升温,未来美元在东盟国家将在人民币地利人和影响下,遭遇更大的挑战,而这样计算下来,欧洲并不依赖,亚洲试图脱轨,非洲体量不大,美元的优势和霸盘区域,除美洲之外,虽然地位仍然难以撼动,但似乎已经当年神话不在。
拜登白宫世界搅局正是当前美国面对困境之突围
面对当头炮,只能把马跳。所以此时我们便可回到题目主题,美国为何频频“搅局”,并非刻意针对某国和某几国,而是美国自身需要“突出”困境。对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一一对应。
- 拜登面对伊朗的不友好仍然默许重回伊核协议进程,通过重返北约、世卫、G7和G20等等途径目的是重塑与盟友的关系,甚至不惜“国际税”出让本土独角兽跨国公司的“跨国收益”。
- 白宫3万亿放水美国基建和贫困补贴意图是督促无能懒政的州市两级政府将施政注意力转向经济复苏和疫情管控。
- 制俄压中的北约基调和战略东移,旨在弥补美军军事高压神话打折后的话语真空,意图软性驱逐站位摇摆的国家回到北约阵营主要基调。
- 两党方面,拜登团队持续架空副总统哈里斯并与众议长佩洛西保持距离,意为打压民主党内的斗争派和革命派,缓和与共和党的紧张关系。而两党合作,一直是拜登的口号之一。
- 国务卿布林肯在国际舞台频繁高喊的“既有秩序”,其实背后即是对美元秩序,站队美国的强调和威胁。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