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纷纷发布公告,正在依法依规、积极有序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工商银行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办理流程,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实施。
这标志着国常会确定的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正式开始落地!
![]()
过去经常有人问我,我国要提升个人消费最好的路径是什么?我说大规模发放消费贷,一来解决了银行资金空转,利率下滑问题;二来,解决了社会存量发生系统性不良的问题;三来,让很多人有了继续创业和生活下去的勇气!
从当下我国的经济循环模式来看,由于大部分流动性都需要依靠银行端分配,所以大部分的刺激政策落地都必须放在银行,而不能直接到需求端。本次通过的「消费贷和服务业经营贷」是居民及中小微企业当下涉及的主要贷款品种,近年来规模增长趋势明显,按照最长3年周期来算,22-25的周期即将结束,而这部分应该或已成为部分人群维系生活的主要路径!
![]()
2025年二季度,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数据,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1.9个百分点,从一季度的298.5%提高至300.4%。居民和企业部门债务增速仍处于历史低位,政府部门债务继续大幅扩张。物价持续低位运行拖累名义GDP增速创2023年以来新低,宏观杠杆率被动快速上行,首次突破300%。其中,分部门看,政府杠杆率从63.3%升至65.3%,居民杠杆率从61.5%降至61.1%,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则从173.7%微升至174.0%。
这表明,当下私人部门信用扩张趋于放缓。一方面,尽管耐用品以旧换新支撑消费贷款增长,但房地产销售转跌和提前还贷增加导致房贷规模收缩,拖累居民部门再度转向去杠杆。另一方面,中长期信贷边际改善和票据融资大幅减少,缓解企业部门杠杆率虚高倾向,整治部分新兴产业内卷式竞争,将推动民营企业缓慢去杠杆。
但杠杆去除的过程中,会压制社会物价和消费,从而拖累PMI/PPI等上游部门指标,因此在政府端去杠杆的情况下,需要适当维持居民端的杠杆释放!
![]()
我们再来看看此次贴息政策的核心,其主要在于财政金融联动降低融资成本,通过「需求端刺激」与「供给端赋能」双轮驱动激活消费市场。具体来看:
(1)需求端:靶向大额消费场景
政策明确将购车、家电换新、文旅消费等高频大额支出纳入贴息范围,并要求通过财政补贴将实际利率压降至 3% 以下。这一设计直击当前消费结构升级的痛点: 上半年服务消费占比提升至 52%,但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增速仍低于预期。
(2)供给端:服务业经营主体「输血」
针对餐饮、家政、托育等服务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按贷款期限给予 1-2 个百分点贴息,目标是降低其融资成本至 LPR-35BP 以下。这一举措既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又通过企业让利反哺消费市场。
(3)银行端释放乘数效应
本次政策与央行《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形成合力,通过拓宽金融债券发行、优化担保体系等配套措施,推动消费信贷规模扩容。上半年数据显示,内需对 GDP 增长贡献率达 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占 52%,政策加码有望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
![]()
目前,从实施效果来看还不明确,但各银行行动积极!
如招商银行「小微抵押贷」利率低至 2.7%,工商银行「经营快贷」年化利率 3% 起。贴息政策能使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下降 2-2.5 个百分点,预计能直接拉动新增贷款超千亿元。
此外,政策强调「按消费场景类别制定细则」,例如:文旅消费贷款可覆盖酒店预订、景区门票等全链条支出,这与上半年文旅消费同比增长 11.3% 的趋势形成共振,装修则是对应房地产等!
但这里,我还是有所担心,当期市场从长期结构来看,已经出现政府赤字引导市场经济的特点,这就需警惕两类风险:一是财政可持续性,若贴息规模扩大至万亿级,地方财政压力可能加剧;二是资金挪用,部分企业可能将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或股市。为此,政策要求建立全流程资金监管台账,通过合同约定、贷后跟踪等方式确保合规。
我个人觉得,银行端要做好这次的双贴,似乎还需要对风险模型进行优化,毕竟现在的情况肯定不是2020年前了,借款主体的风险因素是否需要调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