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见到孩子走路像小鸭子,就说是肌营养不良;一诊断肌营养不良,就上虎骨、鹿茸、马钱子猛药。”
这句话在诊室回荡,心头沉重。多少本只是经气不畅、脾虚湿困的“假性肌弱”,在盲目进补与强筋壮骨药的猛攻下,渐渐耗尽了元气,成了真真切切的“真痿”?
辨痿首重虚实,治弱当问中焦。
所谓“假性肌弱”,多因中焦失运、阳明经气不利,枢纽卡滞,非筋肉真败。
![]()
正文:
真假的界限,在脉舌间已分明。
真性肌营养不良者,脉象沉微欲绝,舌体瘦薄如削,舌面光剥无苔——此精亏髓竭,筋肉失养之象。
而假性肌弱呢?脉多濡软无力,或沉细而滑;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
这分明是中焦壅滞、脾虚湿困、气血生化无力濡养筋脉的征象。
症状表现,也藏着关键差异。
假性肌弱:
孩子走路易疲劳,步态不稳似“鸭步”,但休息可缓解。
肌肉松软但无显著萎缩,捏之尚有余地。
常伴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萎黄,一派脾虚之象。
真性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无力,休息难复。
小腿腓肠肌等部位可能出现假性肥大(脂肪与结缔组织填充),触之僵硬。
病情持续进展,后期可累及呼吸、心脏。
可如今常见治法呢?
一见肌无力、步态异常,便认定是“痿证”,动辄投以虎骨(现多用替代品)、鹿茸峻补元阳,或马钱子通络强筋。
这类药物性多温燥峻烈,初服或觉体力稍增,久之必酿祸端。
为何?峻补耗真阴,温燥伤中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峻补温燥之品,最易助火劫阴,困顿中焦。
脾土一伤,运化更滞,湿浊更盛,气血生化愈发不足,筋肉失养反加剧。
阴津被灼,筋肉失于濡润,枯萎更速。这恰似欲为枯苗引水,反浇滚油——苗焦土裂,生机尽毁。
早年曾见一患儿,本仅轻度步履不稳、食欲差,被误作“痿证”予大量温补通络药。
![]()
服药月余,反增烦躁、口干、便秘、肌肉跳动,一派阴伤风动之兆。
此即“假痿”治成“真伤”,令人扼腕。
治痿之正道,首在调畅中焦气机,健运脾胃。
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利关节。
“治痿独取阳明”(《素问·痿论》)的精髓,非一味蛮补,而在于通调阳明经气,恢复中焦运化枢纽。
脾健则湿化,胃和则气降。
中焦气机一转,水谷精微得以正常化生输布,筋肉方能渐得濡养。
调和之法,远胜峻攻蛮补:
健运脾胃,化湿通络是基础。
参苓白术散、资生丸等方,平淡中见神奇。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健脾胃;陈皮、砂仁理气化湿;佐少量谷芽、麦芽助运化。
通调阳明经气是关键。
针灸或推拿取穴,常重足三里(胃经合穴,健脾胃)、伏兔(主膝冷、下肢不遂)、解溪(治足腕无力),配合背部脾俞、胃俞,激发经气。
核心在六经辨证:
假性肌弱,病多在太阴(脾)、阳明(胃),属功能失调,重在调理气机,恢复运化。
真性肌营养不良,病已深入少阴(肾)、厥阴(肝),属精亏髓枯,方需在固护脾胃基础上,酌用填补下元、养血柔筋之品,如熟地、龟甲、当归、白芍等,但峻补仍当慎之又慎。
![]()
结语:
“见痿不治痿,察弱必求源。”
肌无力表象之下,藏着或虚或实、或在中焦或在肝肾的天壤之别。
执“肌营养不良”之名,便套用补肾强筋的定法,无异于刻舟求剑。
医者之责,在拨开迷雾,直指本源。
是脾虚湿困阻了气血通路?
还是真元已竭筋肉消铄?
唯有精准辨证,以和缓之法调畅中焦,恢复其运化之职,方能为困顿的筋肉引来生机活水。
此非仅是治法之别,更是对生命本源力量的敬畏与唤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