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别论》解读:阴阳脉象与疾病预后的关联
《素问・阴阳别论》核心是 “以脉象辨别阴阳属性,预判疾病发展与预后”,“别” 即 “辨别、区分”。本章开篇便强调脉象与阴阳的紧密关联 —— 人体阴阳失衡会直接反映在脉象上,通过触摸脉象的浮沉、迟数、强弱等变化,既能判断疾病部位,又能知晓病情轻重与死生之期。以下以施宣赫老师的视角拆解原文,提炼 “观脉辨阴阳” 的基础方法与养生启示。
一、核心前提:阴阳平衡是健康根本,脉象为 “晴雨表”
原文(出自《生气通天论》,为本章核心铺垫):“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这段为 “脉象辨阴阳” 奠定核心逻辑: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而脉象正是阴阳状态的直观反映。
“阴平阳秘” 时,脉象从容和缓、不快不慢,是正常健康的脉象;
“阳强不能密”(阳气亢奋外越)时,脉象多洪大急促;
“阴气乃绝”(阴精耗竭)时,脉象多细弱无力;
“阴阳离决”(阴阳彻底失衡)时,脉象或浮散无根、或沉伏难寻,均为危急之象。
日常应用无需精准诊脉,可通过 “脉象体感” 初步判断:晨起摸手腕,若脉象快而有力(偏阳盛),可能与前一晚熬夜、吃辛辣过多相关;若脉象慢而弱(偏阳虚),可能是近期劳累、受凉所致,这便是 “以脉感辨阴阳” 的简单落地方式。
二、脉象辨阴阳:具体标准与应用价值
原文:“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
这段明确 “脉象辨阴阳” 的标准与核心价值,实操性极强:
辨阴阳的核心原则:脉搏 “回落时”(去者)属阴,“搏动时”(至者)属阳;平静和缓者属阴,躁动有力者属阳;跳动缓慢(每分钟少于 60 次)属阴,跳动急促(每分钟多于 90 次)属阳。
实际价值:辨别阳脉(如浮、动、数脉),可判断疾病部位在表、在气分;辨别阴脉(如沉、静、迟脉),可辅助预判疾病预后轻重。熟练掌握这一逻辑,能快速锁定调理方向。
举例说明:
感冒初期脉象浮而数(阳脉),提示病在表(阳位)、偏风寒化热,可适量饮用银翘茶辅助清热解表;
慢性腹泻患者脉象沉而迟(阴脉),提示病在里(阴位)、属脾肾阳虚,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调理温阳止泻。
三、脏腑真脉 “悬绝”:预后判断的经典总结
原文:“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
这段是古人对严重脏腑衰竭脉象的观察总结,需客观理解其核心内涵:
关键术语:“真脉” 是脏腑精气直接反映的脉象,“悬绝” 指脉象与正常状态差异极大、若有若无,提示脏腑精气耗竭。
核心启示:脉象与脏腑精气密切相关,当脉象失去脏腑本应有的特征且极度虚弱时,提示预后不良。
对日常养生的指导意义:关注脉象的 “稳定性”,若长期脉象忽强忽弱,或与自身常态差异过大(如平时脉缓突然变急),即便无明显不适症状,也需警惕脏腑功能失调,及时通过作息、饮食调整,避免精气耗损加剧。
核心总结
本章核心是 “脉象为阴阳与脏腑的外在体现”:通过脉象的浮沉、动静、迟数等特征辨别阴阳属性,既能判断疾病部位(表 / 里)与病性(寒 / 热),又能辅助预判预后(轻 / 重)。
养生的关键是 “观脉察阴阳”—— 日常可通过触摸手腕脉象,结合自身状态(如寒热、虚实)初步判断阴阳偏向,若发现脉象异常,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如阳盛则适当清热、阳虚则温和温阳),及时干预避免病情发展,这正是中医 “治未病” 的重要实践手段。
下期预告
——《素问・阴阳别论》
解读:第二章 六经病变与脏腑关联的脉象表现
【声明】本文为中医经典科普解读,不构成诊疗建议。脉象辨识需专业医师指导,若发现脉象持续异常或伴随身体不适,需及时就医排查,切勿仅凭本文自行判断调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