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电信的上门服务,漫画家杨笑汝的月租缴费竟变成了三年期金融贷款,这背后竟然暗藏着中国电信一个巨大的金融陷阱。
凤凰网财经报道,7月28日,漫画家杨笑汝接到自称中国电信的来电,电话那头的人员报出了其名字和详细地址,并称其“实名认证过期”,需要工作人员上门重新认证。
对方准确报出她的姓名和详细地址,专业话术让她放松了警惕。工作人员如约而至,在长达半小时的身份证扫描与拍照流程后,她最终被要求在抬头为“甜橙融租”的电子页面上签了字。
签完字后她警觉查询,惊悉自己掉入了一个金融陷阱。
原来,她正常的每月话费缴纳,被转换为向“甜橙”贷款支付三年总额,再分期偿还的模式。这位拥有近35万粉丝的大V在微博上愤怒质疑:“我被【中国电信】诈骗了!”
在社交平台上,多名网友吐槽有“被上门办理贷款”的经历。
一位小红书网友表示,作为电信199元千兆流量宽带套餐的九年老用户,被工作人员以提升网速为由上门,又以回馈老用户送手机为由,诱导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橙分期贷款。
甜橙融租背后是谁?
所谓“甜橙融租”,实为甜橙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月,是天翼支付的全资子公司。而天翼支付则是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电信旗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中国电信通过旗下多个金融主体深度布局借贷业务,其金融布局远比普通用户想象的更为庞大。
翼支付作为中国电信金融业务的核心平台,已构建起完整的金融生态链,旗下拥有甜橙融担(100%控股)、天翼保理(100%控股)、众安小贷(41.18%持股)、甜橙保险代理(100%控股)等多家持牌金融机构。
这些持牌机构凭借中国电信的资源和流量支持,在各自领域开展金融业务,形成了中国电信从基础通信服务向金融业务延伸的完整链条。
甜橙融担表面是担保平台,实际与富邦银行、百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发放贷款。北京商报报道中,有用户实际贷款的年利率为 23.976%,接近法律允许的上限。
这种商业模式简单粗暴,将用户稳定的月租费现金流包装成金融产品,通过旗下小贷、融租公司实现“话费证券化”,赚取高额息差。
2.电信“骗签”
此次杨笑汝的遭遇并非孤例。2023年,新华社《半月谈》就曾发表《办个手机套餐,却被“套”进了“网贷”的坑》,痛批电信运营商办理手机套餐时的“网贷坑”。
报道中提及,从事销售工作的吴先生因业务需要,想再办个月租费用低的电话卡。在广东电信营业厅,业务员介绍了个月租39元的套餐。
回到住处后,吴先生发现自己的余额宝中被冻结了273.6元,冻结方是一家名为“世纪银通”的公司,商品名称显示为:广东电信,互联网金融合作代收通用套餐。
他拿出在营业厅签字的协议查看,才明白自己办理的是一款“橙分期综合授信金融合约产品”。
黑猫投诉平台上,大量用户投诉指向办理中国电信相关业务却莫名背上甜橙金融贷款的案例。
在云南曲靖,一位消费者投诉称,中国电信利用“0利息、0首付、0月供”等极具吸引力的词汇,刻意模糊“贷款”本质,导致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了橙分期。更严重的是,该消费者未意识到“分期还款”等同于贷款,未及时缴费直接导致逾期记录,影响个人征信。
从法律角度看,中国电信的行为已踩红线。上海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直言,这种营销话术利用了消费者对电信运营商的信任,实施的是欺诈行为。
根据《民法典》第148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
3.消费者困局
面对舆论风暴,中国电信的回应令人失望。
在发现自己被骗后,杨笑汝当场致电上门工作人员要求撤销合同,对方仅口头承诺次日处理。她随即拨打中国电信官方客服投诉,强调遭遇“诈骗”,但客服仅表示“已记录”,并建议先等待工作人员处理。
这种相互推诿的处理方式,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截至发稿,这位大V仍在等待其所签贷款合同的撤销结果。
法律专家建议,消费者在不知情下“被办理”金融业务,可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通过投诉、举报等途径维护权益,主张合同因欺诈无效,要求撤销并恢复原缴费模式。
从2023年新华社点名批评,到现在有大V站出来公开维权,电信这些违规操作套路都差不多,怎么就总也禁不了呢?
在业内人士看来,信用贷这东西算是金融产品,按说得由有国家正规金融放贷资质的企业来推售。可实际情况是,打电话来劝消费者办这个的,好多都是第三方代理公司的人。
这些推销人员以忽悠消费者提前消费为目标,完全忽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部门对此乱象监管处罚不力,导致问题愈演愈烈。
消费者在不知情下“被办理”金融业务,不仅面临财产损失风险,更可能因逾期影响个人征信。专家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电信行业的监管力度,规范业务推广和代理商管理行为。
截至7月31日,翼支付在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高达近2万件,不少指向“隐瞒贷款性质”“强制搭售”等问题。
这些数字背后,是数以万计被所谓“金融创新”误伤的用户。
当运营商不再满足于管道利润,而是将通信入口转化为金融收割工具时,消费者手中的手机便成了待宰羔羊。信任一旦被资本异化为可量化的“转化率”,整个行业的基石便开始动摇,如今是时候停止这场对用户信任的无度收割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