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胶东,暑气如蒸笼。可招远南乡人的心头,却总被一缕特殊的肉香牵引——霞坞大集上那口原汁原味的仔猪肉。
在招远方言里,“仔猪肉”三个字自带泥土的亲切气息。它并非普通猪肉,而是三四十斤重的小仔猪,刮毛去脏后连皮带骨剁块,清水大灶猛火烹煮,少盐寡料,直逼本味。价格向来实在,从前不过几毛,如今集市上几块钱一斤,仍是质朴的慰藉。
这口鲜美的起源,或许藏在时光缝隙里。以前南乡交通不便,饮食多以家畜禽为主。坊间流传趣闻:有人醉酒跌入猪圈,惊得小猪四处奔逃,几头仔猪猝然撞墙而亡。弃之可惜,便连皮带骨入锅大煮,随手掷入大料与白酒。谁知出锅后竟是意外之鲜——咸香四溢,肉质酥软脆嫩,嚼劲十足又不显肥糯。这“小死猪肉”(非病亡猪),竟成了招远四大名吃之一。
其奥秘在于猪受惊时肾上腺素激增,浑身筋肉绷紧,大汗淋漓,此时的肉质反而别具风味。集市摊位上,刚出锅的仔猪热气蒸腾,肉皮嫩滑透亮。刀落处“咚咚”有声,连皮带骨的粉色肉片均匀落下。
蒜泥早已捣好,兑上醋与香油,便是最经典的蘸料。肉片滑入其中,送入口中——脆生生的口感带着奇妙的奶香,肉汁清甜不腻,蒜泥的辛辣完美解腻,咀嚼间肉香与蒜香层层交融。这清煮仔猪的鲜嫩,绝非市售大猪肉可比。它是灶膛柴火煨出的质朴醇厚,是全家围坐分食的浓浓温情。
从前日子清苦,仔猪肉虽便宜,父母也只舍得称上两三斤解馋。本以为这带着岁月烙印的滋味,会如尘土飞扬的赶集土路、步行十里的辛劳,一同沉入记忆河底。谁知父亲近日告知:霞坞集上仔猪肉仍在叫卖,且需赶早,九点前便告罄。
仔猪肉切片
原来有些味道,早已刻进骨血。
如今招远街头卤味摊林立,酱牛肉、卤鲅鱼、油亮的猪头肉与猪耳朵琳琅满目,但南乡人舌尖深处,总为那原汁原味的仔猪肉留着一方天地。它承载的,是徒步十里赶集的雀跃心跳,是父亲拎肉归来时满屋的欢腾,更是物资匮乏年代里,那微小却足以照亮黯淡的光。
商场里应有尽有,空调驱散暑热。可总有人怀念大沽河畔捞鱼的沁凉、集市喧嚷的乡音。仔猪肉蘸蒜泥,嚼的哪里是肉?分明是岁月沉淀的烟火、故土难离的气息、魂牵梦绕的乡愁。大暑将至,若还能拎一块滚烫的仔猪肉踏着夕阳归家,从菜畦摘下顶花带刺的嫩黄瓜,切肉捣蒜,听家人笑语盈堂——这份粗粝的满足感,恐怕比空调房里的冰镇西瓜,更能熨帖招远人的心肠。这道深植于南乡水土的风味,无愧于招远四大名吃的称号,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家乡密码。
你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家乡味道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与乡愁。
生活在招远,关注我们就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