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曾提到过,清代胶东人有进京经商之传统,非但掖县、黄县、蓬莱等商业大县进京者众,其他州县也不乏优秀代表,翻阅各地县志,均能找到相应记载。
招远地处掖、黄之间,北部毗邻登莱官道,清代当地民间亦有进京经商传统。比如,现辛庄镇高家庄子村的徐氏家族,就曾有族人在京致富,随后衣锦还乡在老家建起了大气的宅院。这些传统建筑至今保存较为完好。
高家庄子的情形,并非孤例。近来,有招远文史前辈在收集整理当地民间谱牒资料时,就偶然发现一则有关当地许姓人在京城东珠市口估衣局管事的记载。而写下这则记载的人,乃是清代中期栖霞籍进士、训诂大师郝懿行。
其资料原文曰:
许氏者,招远人,曰珠、曰琳、曰琯,兄弟三人俱敦朴,琯尤长厚,有士行,起田畴,权子母,积财十余万而身未尝著绨袍,至人有缓急数十金又不以厝息也,于都城外东珠市口领估衣局。
先是,局规:凡主计者,一局之人皆受节制。而琯当其选,虽兄与弟一无违言焉。方是时,都中百货充盈,富商大贾,不可胜数。估衣旧分两市,东市为大,天未明便趋市句当货物,谓之出摊。琯常坐摊为都守。
市既罢,兄问:摊内蟒袍一身那不见?琯答言:适为何人攫去矣。兄怪曰:那不言?答云:蟒袍所值不过四五十金,必若声言,其人将无可容身,以一袍而败,钱悉以归琯焉。
邑人孙端详为余言:十七八岁来都时,见琳尚在其,珠与琯或归或没矣。今其子若侄拥资谷各五六万,银局及典衣铺复十余处云。
从以上记载来看,当地招远许姓有三兄弟活跃在京城东珠市口估衣局(买卖衣服),分别叫作许珠、许琳、许琯。文中对许琯着墨较多,因为他不仅是店铺中的主管(掌柜),而且还有“宽仁之心”,看到有人偷拿蟒袍而不予追究,而是个人出钱填上亏空。正所谓吃亏有福,不计较小得失、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许琯后来发家致富,子侄辈依然兴旺。
郝懿行记载许琯的事迹,用意是在阐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在许姓三兄弟之外,他又列举了其他事例,此处就不详提。
许姓,在招远不少村庄都可见到。不过考虑到郝懿行的籍贯,研究者认为许姓兄弟很有可能是来自与栖霞交界的毕郭镇一带,该镇的小许家等村即有许姓人居住。但目前限于资料,暂时无法确认具体村籍。
从文中最后“邑人孙端详为余言”之语推断,郝懿行的年纪应与许氏三兄弟的子侄相仿。考虑到郝懿行主要生活在乾隆中后期和嘉庆时期(他于道光五年去世),招远许氏三兄弟多半活跃在乾隆前期吧。
以上只是根据史料所作的简要介绍,如果有朋友听说过这许姓三兄弟的事迹,欢迎留言补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