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统治阶层普遍认为,推动农业发展不仅能确保国家财政收入,还能将农民稳固地扎根于土地之上,从而便于管理。在这种理念的主导下,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策略,商业活动长期受到压制,难以获得应有的重视。
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鼎盛时期,政治清明,对内安抚百姓,对外推行开放的民族与外交政策,对外交往频繁,时常有外国使节前来朝贡和贸易。唐朝的经济政策逐渐由抑制商业转向扶持商业。
![]()
唐朝扶商政策产生的背景
唐朝建立后,吸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的经验,统治者励精图治,反思隋朝灭亡的原因,得出“舟可喻君,水可喻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认识。数年之后,“天下大丰收,流民皆返故里,米价每斗不过三四文,全年死刑判决仅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抵五岭,皆夜不闭户,旅人无需自备粮食,沿途皆可获得供给。”
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人口和物质需求大幅增长,单一的农业经济已无法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唐朝政府意识到,商业不仅能满足民众生活需求,还能更快速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开始推行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
![]()
唐朝初期实行均田制度,在该制度下,农民通常能从政府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隋末农民战争前土地分配不公的局面,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增长。
均田制的推行促使人们改进生产工具,例如曲辕犁的发明与推广,极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此外,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和修复了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如延化渠、南北利人渠、广济新渠等。
![]()
到了开元年间,唐朝经济达到鼎盛,国家粮仓与民间储粮充足,社会物质资源丰富。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呈现出繁荣局面。手工业规模扩大、种类增多、分工细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历来是多民族共居之地。自秦汉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协调国内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尽管在某些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敌对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与政治交流始终未曾中断。
![]()
唐朝建立后,延续了历代重视与周边民族交往的传统,制定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原与少数民族通过互市贸易,中原的丝绸、生产工具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中原也从少数民族地区引进了大量牛马等牲畜,双方贸易往来频繁。这种友好开放的民族关系,客观上推动了扶商政策的实施。
![]()
唐朝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政治、经济、文化均优于同期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了大量来自亚非地区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艺术家等前来访问、贸易、求学、传教等,尤其在盛唐时期,留居中国的外国人数量已相当可观。
唐朝政府对外来人员采取友好态度,在中央设立专门机构接待外国使节和宾客,并设有专人管理对外贸易,如市舶使负责登记外国商船货物并征收关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充分体现了与外国交流的频繁程度。这种开放的对外交流促使唐朝政府认识到经济往来的益处,不仅促进了政治交往,也带动了经济发展,从而推动扶商政策的实施。
![]()
唐朝扶商政策的主要内容
税收政策的轻重反映了政府对某一行业的态度。中国封建社会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对商业进行压制,商人税负沉重,“非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税必重”,且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甚至将商人视为罪犯,发配边疆服役。西汉初期,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历代多沿袭此做法。
然而,唐初时期,工商业者可免除部分税收,仅需缴纳按资产等级划分的户税。唐代宗大历四年,朝廷在户税改革中取消了加等征收的规定,统一按本户等级缴纳,进一步减轻了商人的税负。在安史之乱前,盐酒、关市交易均不征税。这一系列政策显著降低了商人的赋税负担,提高了其社会地位,也激发了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了唐朝经济的繁荣。
![]()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产物,也是保障商业发展的关键媒介。唐代改变了以往以重量命名货币的方式,采用年号钱,统一了货币名称和形制。货币与商业如同鱼水关系,相辅相成,因此推行有利于货币流通的政策,实际上就是对商业发展的有力扶持。
与此同时,唐朝政府积极应对市场上出现的私铸钱币和“钱荒”问题。显庆五年,私铸猖獗,唐高宗下令改铸“乾封泉宝”钱,有效遏制了私钱流通,稳定了物价。代宗时期,“钱荒”问题尤为严重,影响商业活动。刘宴上奏建议适度发行货币以满足市场需求,主张既要避免货币过量发行导致贬值,也要防止货币不足引发紧缺。
![]()
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货币短缺问题,保障了商品交换的正常运行。政府及时调整政策,解决货币流通问题,体现了对商业活动的高度重视,年号钱的推行及货币调控正是唐朝扶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商业的发展不能仅依赖官营手工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私营手工业的兴起成为必然趋势。私营手工业兴起的原因之一是官营手工业受政府控制,存在对百姓的剥削现象,百姓常被无偿征用为劳工。
![]()
其次,唐朝的平准物价政策逐步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理财专家刘宴在民间考察时发现,“单纯减少赋税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唯有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才能保障其生活,同时也是提升财政收入的关键。”
唐朝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的利润远高于官员俸禄。为了获取更多财富,许多官员开始涉足商业活动,后期官吏经商已成普遍现象,他们通过经营质库、放高利贷、租赁业以及开设邸店等方式非法牟利。
![]()
为防止官员因羡慕商业利润而扰乱正常商业秩序,唐朝政府颁布并执行了一系列禁止官员经商的法令。这些措施虽未能彻底根除官员经商现象,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发展,维护了正常的商业秩序。扶商政策推动了唐朝经济的繁荣,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社会动荡,财政日益紧张。
![]()
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提出两税法改革,强调“因军需增加,商税提升至十分之一”,中央与地方通过增加商税以扩充军费,商税由三十税一提高至十一。唐朝后期,商业发展逐渐呈现畸形状态。
尽管如此,总体而言,唐朝仍坚持扶商政策,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自由。扶商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更加繁荣,商人遍布全国,商船往来不绝,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结语
唐朝的扶商政策极大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使唐代的繁荣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这是任何重农抑商的历史阶段所无法比拟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