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带孩子外出旅游的高峰期。有个别家长反映,带孩子外出旅游时常遭遇尴尬。比如,孩子在车上大声喧哗,吃自助餐时不能“光盘”,在景点无法安心排队……外出旅游时,如何引导孩子遵守公序良俗?下面我们来听听专业人士的观点和建议。
![]()
暑假以来,图书馆成了中小学生的理想去处。(记者 肖中华 摄)
张汉军
嘉宾档案:湘钢一中教育集团市十二中政教处副主任、岳塘区骨干教师,曾获省备课大赛特等奖、省数字教育案例一等奖、市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教育系统突出贡献奖。
观点:旅行绝非孩子率性而为的借口,而是培养其遵守公序良俗的“移动课堂”。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在释放天性的同时,强化边界、规矩与责任意识。
一、前置引导。用“场景预习”建立规则认知。孩子在陌生环境中言行失当,常源于对规则的无知。出发前,家长可进行“场景预习”:用绘本讲解参观博物馆需轻声细语的原因,模拟自助餐取餐吃多少拿多少,通过角色扮演演练排队的重要性,等等。
二、榜样示范。家长的言行是最好的教材。旅途中家长需时刻检视自身:遵守规则一丝不苟,如有序排队、禁烟区不吸烟;尊重他人发自内心,如对服务人员真诚道谢;爱护环境身体力行,如垃圾入桶甚至主动捡杂物;践行承诺,如按需点餐做到“光盘”。
三、正向激励。让遵守规则成为愉悦体验。当孩子做出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时,及时肯定比事后批评更有效。“你在博物馆说话声音小,特别懂礼貌”“取餐没浪费,真棒”……这种正向反馈会强化孩子的自觉意识,从“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
贾茹
嘉宾档案:雨湖区九华江声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组长,曾获市、县教学比赛一等奖。
观点:暑假出游是难得的亲子时光,也是引导孩子成长、塑造良好品行的宝贵契机。面对孩子在公共场合可能出现的不当行为,如喧哗、浪费、不守秩序等,这既是挑战,又是教育的良机。
一、行前明确共识,共订“文明公约”。出发前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讨论。一起列举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共同商讨在每个场景下什么样的行为是合适的?为什么?并将讨论结果形成清晰、简洁、具体的“公约”,家长和孩子共同签名。公约可包括音量管理、光盘行动、自觉排队、爱护环境、礼貌用语等方面。这比单方面的命令更有效,也赋予孩子责任感和参与感。
二、途中以身作则,及时引导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自然、到位。家长在公共场合的言谈举止,就是孩子最直接、最有力的教科书。家长在以身作则的同时,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大声斥责孩子,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三、善用同伴效应,培养孩子责任感。如果是家庭之间结伴出游,可以鼓励同龄孩子之间互相善意提醒,遵守公约。同伴的提醒有时比家长的约束更有用。
李红
嘉宾档案:长郡湘潭高新实验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省级双名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官,曾获市优秀班主任、芙蓉百岗明星等荣誉称号。
观点:带孩子去旅行,不仅要看风景,还要在行走中撒播遵守公序良俗的种子,让孩子学会与世界和谐相处。
一、出发前:先把“文明”装进行李箱。出行前进行一次家庭会议,与孩子共同制定“旅行小公约”,让规则“可视化”。准备适量的安静游戏或读物,避免孩子因无聊而喧哗。开展角色互换情景模拟,当下一次真实场景发生时孩子能自动迁移。
二、旅途中:让“游戏”替代“说教”。旅途中最怕“撕破脸”,不如让游戏接管规则。比如喧哗时玩“兴奋指数”游戏、自助餐推行“光盘积分制”、排队时开展“影子游戏”等。
三、及时复盘,给“自由”留一扇窗。旅行结束当晚,可根据孩子当天的表现一起做“成绩盘点”,制作“文明手账”。根据“特权卡”可以晚睡30分钟、明天可以自选餐厅等。让孩子明白,遵守大多数规则,才能享受少数特权。这样既把旅途表现量化,又让孩子看到“遵守规则=兑换自由”的即时回报。
(全媒体记者 肖中华 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