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白酒产区地理实感
原创 李寻
中国白酒产区地理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领域,它不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只是生产厂家关心的酿酒条件,还是和消费者直接感受密切相关的旅行体验和生活享受。所有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因素,如果单单地查百度、或者阅读文字资料,都很枯燥乏味,而当你行走在祖国辽阔的山河里时,你会从各种细节上感受到白酒产区地理的不同。
以内蒙古的白酒产区地理为例,我们从内蒙古白酒分布图上发现内蒙古的白酒大都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平原相衔接的部位,大致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产区。东部的白酒产区一是赤峰市的宁城县,此地产名酒宁城老窖;二是通辽市,此地产有名的蒙古王酒。赤峰和通辽曾经一度被划为辽宁省和吉林省。赤峰市原为昭乌达盟,是热河省的一部分,1969~1979年期间划分为辽宁省;通辽市原为哲里木盟,1969~1979年期间划归为吉林省,1999年才撤盟建立通辽市。
2025年7月13日,我在山西大同规划前往赤峰宁城和通辽两地酒厂的参观路线,看天气预报,发现赤峰连续7天全是降雨,气温是18℃~24℃;通辽是间歇性的两天晴隔一天雨,气温是20℃~29℃;同时期的西安气温是31℃~40℃。看着赤峰的雨水这么多,我便找出随身携带的《中国自然地理地图集》翻看,这本地图册是有等高线显示的,可以看到赤峰是在山区,而通辽的海拔已经降到了平原的水平。查数据,赤峰的平均海拔是800多米,通辽是120~300米;从地图上看,赤峰的标示颜色是黄色的,通辽是绿色。如果去赤峰,连续下雨的话,户外活动不方便,而且路上风险也会加大。从地图上看,通辽在科尔沁沙地的腹部,沙地一般都是干旱少雨的地方;天气预报也显示,此地间歇有晴天,于是决定不去赤峰了,直接奔通辽。
在百度检索这两个地方的基本自然地理情况,两地的年平均降雨都在400毫米以下,并不大,但是一年80%的降水集中在6、7、8三个月。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赤峰在7月中旬到下旬几乎连续下雨,就连地处比较干旱的科尔沁沙地的通辽,也是一天雨两天晴的。
定好了行程之后,便尽量选择雨少的路前进,从大同出发到河北迁西休息一晚,然后沿迁西出发,经阜新到达通辽。这条路有一段离努鲁儿虎山比较近,在那一带可以明显地看到厚厚的云从西边的山区出现,带着雨水往东边飘移。山前的雨大,离山前二三十公里就没有雨了。到达通辽之后,虽然还下着小雨,但第二天天就天晴了,在晴朗的天气里参观了蒙古王酒业。
但当我离开通辽5天后,7月23日,看到有通辽当地的网友发了视频,说通辽大雨了,局部地区还出现了内涝。让我再次深刻地记住了赤峰和通辽这两个地方降雨的特点:降水量不高,在400毫米等雨线以下,但是降水集中在6、7、8三个月份,今年可能就集中在7月份了。所谓“集中”就是连续降雨,过了这段时间,又会持出现持续晴朗干旱的天气。
内蒙古通辽科尔沁辽阔的田野
自然地理条件对酿酒行业是有决定性影响的,以谷物为原料的中国白酒是农业的一部分,传统上应该和产粮食的地方紧密结合在一起。内蒙古东部白酒产区实际上是山区和平原的过渡带,此地过去曾经是草场,后来又被开垦为良田,现在沿途也可以看见大量的玉米等作物。据资料上说,这一代也产高粱,这是农业,而且这两个地区曾经被划过辽宁和吉林,也可以看出农业产业所占的比例逐步地在加大,这是此地有酿酒业的基础。
但从酒体风格上讲,我现在还是存有疑问,尚未获得解释。因为从平均气温来看,赤峰和通辽这两个地方并不热、总降水量也不高,不太适合酿造在四川盆地的那种浓香型白酒,可是宁城老窖酒业和蒙古王酒业的主流代表产品都是浓香型白酒,我不清楚在他们刚创建时酿造的是什么香型的酒,还要继续做深入的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