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应《济宁看点》编委会的邀约,李木生老师在《济宁看点》开设《午夜烛台》专栏,以飨读者.
石头缝中的小松苗
□李木生
沿蓼沟河走了好远的路,在路边碰到这棵生于石头缝中的小松苗时,已经在很累的归途里。它只是一晃,本想走过去,早点走到停车点休息,犹豫间只是回头一看。这一看,还是停了下来,返回几步蹲下来观察。大石混在一群建筑用石群里,边沿中间有一个自然裂开的缝隙,不深也不高——高十公分左右,深也就是八九公分的样子。
不知什么时候一粒小松树的种子就吹落进这个石头缝里,进来也就进来,静静地待下来,什么时间这块石头派上用场,这粒种子或滑脱或死掉,再也没人知道。
巧。石头待在此处可能有了些时日,缝里不经意间会落进几粒土,积薄成厚(说厚,只不过比一张饼略厚一些罢了),又赶上有雨,风还给力,正好能够潲进少许的雨水。这唯一的机遇,种子怎会舍得错过?努力地发芽,努力地长开一些。虽然石头缝隙太过狭窄,小松苗却感恩得不行,感恩实在的石头能够为它提供一个家;感恩风感恩雨,还诚实地感恩那撮尘埃。刚生长便没有空间,小松苗便努力地顺着缝隙往外长。腰躬着,小冠却绿得都能滴水,欢喜着一天里极少的漏进来的阳光。
我真是感动,忘了疲倦,爱恋地为它留影。
仿佛石头也有了新的生命。没有小松树的时候,石头在宇宙里沉默了几多万年,极少变化。也没有谁会理解,石头曾是大山的一部分,有着大山的威严与内涵。如今,只是一个小小的绿绿的松苗苗,活在这样一个缝隙间,这块石头就有了大地的感觉。是的,体恤万物并让万物生长的大地的感觉。
小松苗不可能长寿,干燥上数日,或者建筑者将石头砌进什么地方,它都会告别这个世界。甚至人们只为了干净,都会随意地将小松苗当作杂草薅去。但是小松苗一点也不悲观。它的快乐与幸福,都能感染到我。它把能够自由地生长一点日子,在这个世界留下短暂的生命,当作一种莫大的幸运。它是从没有一点希望的地方,让希望成为现实。来过了,而且很美,这就够了。小松苗,让我祝福你的生命与生命中的成长。
2019、7、14日晚于写完六千字《陆游的沈园》之后
李木生简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讲师团专家,济宁散文学会、淄博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发表出版散文作品近300万字,作品曾被《人民文学》《当代》《十月》《大家》《钟山》《花城》《随笔》《新华文摘》等刊物重点推介,并入选《三十年散文观止》、《新中国70年文学丛书散文卷》、《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百年散文》等二百余部选本。
精彩呈现
【午夜烛台】李木生:被露水打湿的月亮
《济宁看点》法律顾问:山东舜翔(济宁)律师事务所
法律问题请拨:13371211587(杜飞律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信息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其中的内容与图文等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请在发现之日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方式QQ:1067959582)联系,我们将在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