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武胜县水磨滩村,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和桑叶的清香。这里是中国蚕桑之乡,每年产生数万吨桑枝,曾是令人头疼的“废弃物”。如今,一辆车身印着“芝皇科技服务”标识的厢式货车,正轻巧地穿行在绿意盎然的乡间小道上。车厢里装载的并非常见的菌棒,而是显微镜、pH试纸、智能传感器等精密设备——这是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芝皇菌业)开出的独特“移动技术服务站”,它的使命,是将工厂里严苛的百级净化标准,“移植”到千家万户的菇农大棚里。
“以前种菇,全凭感觉和经验,像‘盲人摸象’。”在水磨滩村的食用菌大棚里,菇农老李一边滑动手机屏幕,一边感慨。他的手机上,一个由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APP正实时显示着棚内的关键数据:温度、湿度、CO₂浓度……这些信息通过安装在棚内的传感器,源源不断地传输到企业的云端平台。“你看,这里要是飘红了,就是预警。以前可能等到菇蔫了才发现问题,现在系统立马就推送调整方案,技术员小伙子两小时内准到!”老李口中的这套“云端诊断+线下急诊”模式,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芝皇菌业在深入田间地头时,真切感受到的产业痛点:许多农户满怀希望买回优质菌棒,却常因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打击了种植信心。
而这辆“技术播种车”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实时监测。
在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菌菇展示中心里,每月都会开设几场特殊的“田间课堂”。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堆砌,农科院的专家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手把手教授菇农识别常见病害、掌握防治技巧。课堂常常座无虚席,农户们带着问题来,揣着解决方案走。
针对农户消毒灭菌设备简陋的难题,芝皇的技术团队研发出便携式蒸汽灭菌器。这种设备操作简单、成本可控,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高效完成大棚消毒,大大降低了病害爆发风险。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共享”思维。了解到单个农户投资自动化设备压力大,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合作的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配备了大型自动化喷淋系统。散户们可以按需付费使用,既解决了资金难题,又享受到了现代化种植设备的便利,让小农户也能对接上“大生产”。
科技从实验室的“高阁”走向田埂,效果是实实在在的。采用芝皇这套“技术包”的农户,出菇率从过去的平均70%左右跃升至92%以上,劣品率则被牢牢控制在5%以下。老李掰着手指算账:“去年用了这法子,烂菇少了,品相好了,多挣的钱够给家里添个大件!” 2023年,这套融合了物联网、农技服务和设备共享的创新服务体系,已覆盖武胜县23个村落,惠及超过800户像老李这样的种植户。
科技的力量,不再仅仅是论文里的数据和实验室的仪器。它化作了田埂上不起眼的传感器,化作了菇农手机里及时的警报提示音,化作了技术员挽起裤腿、一脚泥泞走进大棚的身影。当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播种车”持续穿梭在武胜的田野间,它播撒的不只是科学的种植方法,更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桑枝变菌棒,菌渣还桑田)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在这片“中国蚕桑之乡”的土地上,科技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为乡村振兴写下最生动、最坚实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