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7日晚,少林寺官网发布通报,释永信,少林寺住持,因涉嫌刑事犯罪,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随后,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公告:同意对释永信的戒牒予以注销。
这是个60岁的节点。
也是一段浪潮与回撤交错的写照。
释永信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庙宇企业家”的兴衰轨迹,更是全球化潮起潮落下,在一个时代的剖面,他既是浪潮上的勇者,也是泡沫中的影子。
当商业的律动终有止息,回望那座千年古刹,我们终将问自己——信仰,是可以被注册的商标,还是必须被守护的灵魂?
少林的钟声,仍在清晨敲响。愿它不再只为财报敲响,也不只为流量祈福,而是为提醒芸芸众生:潮退之后,谁还记得初发心?
来一起看看他的人生轨迹:
1. 16岁登山:时代裂缝中的入世之问
1981年,16岁的刘应成投身嵩山,得法号“永信”。彼时的中国刚刚经历改革破土,庙宇凋敝,佛门清冷,而他却被任命为“文书外联”,成为最早一批接触行政、财政与外部传播的年轻僧人。
管理的火种,就此埋下。
1987年,牵头成立“少林武僧团”,从此把功夫文化变成“可输出的宗教产品”。从嵩山出发,“文化输出”的种子,开始在全球发芽。多年后,武僧们在白金汉宫、拉斯维加斯赌场、纽约联合国总部留下掌印……
“十五志于学”,人生叙事果然是这样的!接下来就是三十而立!
2. 三十岁+:完整赶上全球化浪潮上的少林品牌
29岁的他,基本就是代理方丈。1999年,34岁的他如愿升任少林寺方丈。从此开启“品牌僧侣”的篇章。1996年少林官网上线(大陆/内地首个佛寺官网),《百年少林》销售破千万,注册商标700余项,涵盖演艺、出版、消费品等等。
他不是只修禅的方丈,而是懂版权、懂招商、会审计的“香火资本操盘手”。当福柯警示我们“权力无所不在”时,释永信早已将权力延伸到IP运营、海外巡演与房地产园区。
这并不是偶然,而是结构性的。
他懂“制度的模糊地带”,能在宗教与市场之间反复跳跃;他敏感“语境的变动窗口”,能在全球化、文化崛起、民族身份重构中找准时间差。
他身上不是传统的僧人伦理,而更像鲍德里亚笔下“模拟”与“拟像”的操作:少林成为一种可被全球消费者消费的“表演性真实”。
在社会学视角下,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与“象征权力”理论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宗教修行转化为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再借助国家、媒体与市场之间的空间,完成象征资本的合法化重组。这是一场“神圣光环”的资本转译游戏。
![]()
3. 四十而富,五十鼎盛:禅修经济的顶点叙事
2008年,他创办“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时年43岁),业务横跨影视、茶叶、酒店、文旅地产,管理总资产估值过亿。他的投资甚至还涉及村镇银行与药品销售等牌照严监管领域。
因为有这个大的集团结构,他将其变成全球商业版图,他的成绩一度飙高:
澳洲1.8万亩地产打造成“功夫+禅宗+地产”的生态园区,投资逾亿人民币(2015年投资);
在美欧澳等地设立50余个“少林文化中心”,德国少林总部通过学员众筹运营,会员制年收入千万;洛杉矶文化中心,会员费年收入超300万美元;
游戏、联名餐饮、文创商品授权费累积数亿元。
全球年均演出200余场,单场报价10万~50万美元。
僧袍未脱,资本已深。全球化叙事达到顶峰,宗教地产衍生的故事逻辑似乎可以一直讲下去……
4. 五十到六十:登高峰,裂缝出现,逐渐下坠
2015年,“释正义”实名举报其私生活、财务问题,舆论首次大规模反转。那时,正是海外扩张最鼎盛的时候。比如上文提到的澳洲少林文化产业园。最鼎盛的时候,也是裂缝开启的时候。
他回应模糊、继续扩张,直到2022年进军房地产,成立“铁嵩科技”,联合郑州国企拍得核心地块,欲建五星级禅文化园区。
但时代已变。
“全球化”开始退潮,“佛门资本”遭遇信任反噬。澳洲园区因成本上涨停滞;欧美武馆因消费萎缩亏损;IP品牌因公众情绪“国潮”转向、“反精英”风潮而边缘化。
尼采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而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早已指出:在“液态现代性”中,信仰与身份越来越像可被配置的商品,一旦商品系统崩塌,个体就面临价值的荒漠化。释永信,在商业化浪潮中一度如鱼得水,却终究不能免于成为这场崩塌中的孤岛。
少时投嵩,问禅门静远,灯火微茫处。残壁风尘,半卷经书对影语。廊下黄钟初响,少年意、敢将心事许。敢笑浮生裂缝,是处皆机杼。
三十春秋踏海,带僧团远去,招手天涯路。竹影龙章,掌上江湖起进取。牌号商标成阵,千寺客、海外功夫鼓。世味渐浓佛骨,香火连财赋。
四十鸿图大展,坐金堂、把盏谈IPO。笑看山门敲钟,是谁引入市声处?铁嵩挥毫布地,少林牌、共饮杯中富。不觉声名已满,却忘云边鹭。
五旬风波又起,金袈裟、裂痕疑露。弹指经年,回首真如亦如雾。往昔台上笑语,如今但、天寂人难度。谁念嵩山夜雨,一灯僧影驻?
![]()
他当然不是第一个用商业语言改写宗教文本的人。西方宗教史上,从中世纪教会的放贷产业、到电视布道者的多元投资,宗教与金钱的联姻从未止步。但区别在于,基督教有层层制度制衡、公共媒体监督,而少林寺在“国家遗产”和“企业法人”间的权属模糊,为权力攫取创造了灰色空间。
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当工具理性主导生活世界时,意义的维度会逐渐萎缩。”
释永信的失败,恰是生活世界被系统世界吞噬的结果:他用财务术语代替清规,用股权结构代替戒律,用流量热搜代替香火静寂。
而布鲁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亦可观其势:释永信正是将少林寺、宗教传统、媒体传播、国际资本、地方政府打包为一张多维网络,从而建构其影响力。但网络越密,反噬越深。
但“空”不是空壳,“色”不是表演。真正的佛意从来不在业绩报表里,也不在注册商标里。正如黑格尔说:“精神的道路,是一个自身异化又自我回归的过程。”
如今全球化退潮,是一场清醒剂,也是一场价值重建。
释永信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是一段“时代的灵魂试验”——他试图用资本结构承载信仰的重量,最终却发现,没有足够的精神支点,再强的组织,也会倒在周期之中。增长叙事下被包容和保护的能人逻辑、赚钱逻辑,都会被周期改写。
柳宗元在寓言《蝜蝂传》中描绘过一种动物叫蝜蝂(fù bǎn),它行路时见物即拾,昂首背负,即使“困剧不止”,最终因重负仆倒不起;即使有人替它卸下重物,一旦能行动,它又“持取如故”,且“好上高”直至坠亡。当野心超越能力与底线,终致系统崩溃。
一个人要过好这一生,不仅需要聪明和智慧,也要顾及国家、人伦和原则,更要敌得过周期。
天命糜常,惟德是辅。这才是抵抗周期的古老心法。老子的无,是精神上的信仰上的无限,老子的有恰是物质上的有限,物质上的不逾矩。也许佛门中人也没有领悟……
信仰不可以被过度管理,灵魂也无法被市场估值。
如若灵魂沉重,欲望丰盈,袈裟再华美,终究遮不住破口。
No.6468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秦朔朋友圈主编,上海作协会员,公众号:水姐。视频号:
中年好友水姐
。代表作:
《阳明心能源》。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