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梵网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印光大师,近代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
大师一生修持谨严,弘法利生,对于佛法的阐释深入浅出。
尤其在因果、净土、戒律等方面的开示,令无数学人获益匪浅。
在民国年间,放生之风颇为盛行。
无数善男信女为求福报、消业障,纷纷出资购买物命放生。
![]()
然而印光大师却在诸多开示中反复强调:真正有智慧的放生,并非执着于形式和数量,而在于发心的纯正与行持的如法。
大师曾言:"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物命生机,以培养吾人之慈悲心。若徒为放生而放生,不究其法,不问其宜,则不但无功,反招罪咎。"这番话道出了放生的真义所在。可是,什么才是如法的放生?为何说执着放生反而有损福德?真正的智慧之举又该如何行持?
这其中的道理,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民国十五年春,上海有位居士姓陈,家境殷实,平素笃信佛法。这陈居士听闻放生功德无量,便发心每月拿出大笔银两用于放生。
起初,陈居士每逢初一、十五必到菜市场购买鱼鳖,然后雇船载往黄浦江中放生。他逢人便说:"我这个月又放生了三千条鱼,功德无量啊!"言语之间,颇有自得之色。
如此行持了大半年,陈居士心中却生出些许疑惑来。他发现,每当自己要去放生时,菜市场的鱼贩就会提前备好大量的鱼,价格也比平日贵上许多。有时甚至还有鱼贩主动找上门来,说有"上好的鱼"可供放生。
更让陈居士不安的是,有一次他放生后偶然回头张望,竟看见有渔民在下游撒网捕捞。那些刚刚被放生的鱼,转眼间又被捞了上来。
陈居士心中困惑,便去苏州报国寺请教印光大师。
那日,陈居士在客堂等候时,见到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慈悲不是姑息,方便还须究竟。"他正琢磨着这对联的含义,就听到侍者通报,大师召见。
进得方丈室,陈居士将自己的困惑和盘托出。印光大师听罢,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你可知道,真正的放生,并非在于放了多少条命,而在于这颗心是否真正生起了慈悲?"
陈居士愣住了,不解地问:"难道放生的数量不重要吗?经书上不是说救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印光大师摇摇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放生之举,本为长养慈悲,戒杀护生。若是为了追求数量,反而助长了捕捞之风,这岂不是南辕北辙?"
大师顿了顿,继续说道:"你想想,那些鱼贩见你常来放生,便专门多进鱼货。这些鱼本可不必捕捞,却因你的放生之举而遭网罗。表面上你救了鱼,实际上却间接导致更多的鱼被捕。这样的放生,不但无功,反而有过。"
陈居士听得冷汗直冒,连忙问道:"那依大师之见,我该如何是好?"
![]()
印光大师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竹林,缓缓说道:"放生一事,当存三心。一者真诚心,二者清净心,三者平等心。"
"何为真诚心?"大师转过身来,"就是真正从内心生起慈悲,见众生苦而不忍,这才去放生,而非为求功德福报。若心存功利,即便放生千万,也不过是交易罢了。"
陈居士若有所思,大师又道:"何为清净心?就是放生时不求回报,不执着于数量多少,不攀比他人,只是默默行持。你刚才说逢人便讲自己放了多少鱼,这已是着相了。心着于相,便失了清净。"
"至于平等心,"印光大师语气转为郑重,"乃是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是说非要去菜市场买鱼才算放生,日常生活中见蚊虫不拍打,见蚂蚁绕道行,见鸟雀不惊扰,这何尝不是放生?甚至对人和颜悦色,与人为善,也是广义的放生。"
陈居士听到这里,心中豁然开朗,却又生出新的疑问:"大师,您的意思是说,不必刻意去菜市场买鱼放生了?"
印光大师笑了笑:"我并非要你完全停止放生,而是要你明白,真正的放生在于日常,在于时时处处护生的那颗心。若是刻意为之,反而落了下乘。"
大师坐下来,继续开示道:"我且说两件事给你听。第一件,是关于如何真正护生;第二件,是关于功德从何而来。你若能明白这两点,自然知道该如何做了。"
陈居士恭敬地说:"弟子愿闻其详。"
印光大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先说这第一点。真正的护生,首在戒杀。你自己若能持不杀生戒,这功德已是无量。进而能够劝导家人亲友也不杀生,这功德更大。"
"我见过许多人,出门放生花费千金,回家却大鱼大肉。这岂不是滑稽?自己不杀,劝人不杀,这才是真放生。否则,左手放生,右手杀生,因果如何能了?"
陈居士听得连连点头,大师又道:"况且,放生还要讲究方法。不能见鱼就往江里放,要看这鱼是江鱼还是海鱼,是深水鱼还是浅水鱼。若是把海鱼放到江里,淡水鱼放到海里,这不是救命,这是害命。"
"还有,"大师语气加重,"放生的地点要选好,不能刚放这边,那边就有人捕捞。有些放生,恰似儿戏,只图自己心安,却不管物命死活,这样的放生,有何意义?"
陈居士惭愧地低下头:"弟子愚钝,之前确实未曾细想这些。"
印光大师点点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现在说第二点,功德从何而来?"
大师沉吟片刻,说道:"许多人以为,放生的功德在于救了多少命。其实不然。真正的功德,在于你因此而长养的慈悲心,在于你因此而减少的杀业。"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你想想,若能真正生起这样的慈悲心,视一切众生如同父母,自然不忍杀害,自然处处护生。这样的心,才是真正的功德之源。"
陈居士若有所悟,但仍有疑问:"可是大师,经书上说放生有大功德,难道这些都是虚言?"
印光大师摇头:"经书所言当然不虚,但要明白,经书所说的放生功德,是指真正如法的放生,而非形式上的放生。"
大师顿了顿,继续说:"譬如你救一条鱼,这鱼本该死于刀俎,因你而得活命,这自然有功德。但若这鱼本可不必遭难,却因你的放生之举而被捕,你再去放生救它,这功德从何而来?"
"就如同你先放火烧房子,然后再去救火,这能算功德吗?表面上看是在行善,实际上却是在造业。"
陈居士听到这里,如梦初醒。他想起那些鱼贩为了自己放生而专门多捕的鱼,想起那些刚被放生就又被捕捞的鱼,心中惭愧难当。
"大师教诲,弟子铭记于心。"陈居士起身恭敬礼拜,"可是弟子还有一事不明,既然如此,那该如何行持,才能真正获得福报呢?"
印光大师看着陈居士,目光慈悲而深邃...
印光大师缓缓站起身来,走到书案旁,拿起一本《文钞》,翻到其中一页,却没有立即给陈居士看。
![]()
大师此时说出的两点开示,后来被奉为放生的至理名言。
无数学人因此而获益,走上了真正的修行之路。
这两点开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甚深的因果道理和修行智慧。
陈居士此时心中焦急,他多年的放生,若是方法不当,岂不是白费了功夫?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福报该如何求得?
印光大师将书合上,看着窗外的天色,说道:"你且听我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