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千禾味业最重要的是信任重建,实现从营销噱头到技术壁垒。
本文为食品研报原创
文/吴大郎
图片来源:网络
2022年9月,海天味业因为国内酱油含多种食品添加剂,而日本、加拿大等地销售的酱油却“零添加”,海天由此陷入“双标门”,被众多消费者抛弃。2023年,海天味业营收、净利双降,分别为245.59亿元、56.27亿元,降幅4.10%、9.21%。
“双标门”不仅暴露了海天在品牌管理、渠道利润分配上的脆弱性。在海天味业陷入困境之时,主打“零添加”的竞争对手千禾味业则有很大的机会抢占市场份额。2023年,千禾味业总营收32.07亿元,同比增长31.62%;归母净利润5.30亿元,同比增长54.22%。
随着海天酱油的架构和业务调整,营收和利润双双增长。千禾味业因为渠道管理失控与库存积压等问题,并未展现出持续的动能,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4.16%至30.73亿元,净利润下滑3.07%至5.14亿元,酱油、食醋两大主力品类收入分别下降3.75%和12.52%。
在2022年海天味业陷入配料“双标门”后,一直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在2025年被爆非必要添加物,备受消费者质疑。当前的千禾味业,正在遭遇业绩下滑、品牌受挫的双重打击,尽管如此千禾味业依然计划进行大规模分红。
2025年7月23日晚,千禾味业发布《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计划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5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5.13亿元,这一次,千禾味业分红比例高达99.94%,几乎是2025年第一季度末12.99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的40%。
![]()
01
品牌陷入信任危机
营收持续下滑
2023年,在海天味业陷入品牌危机时,千禾味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董事长伍超群向千禾味业输血8亿元,用于60万吨产能建设。2024年,酱油和食醋合计生产量57.34万吨。
2024年,千禾味业线下营业收入24.33亿元,占总营收的80.19%。“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双组合销售模式限制了线下毛利率,2024年千禾味业线下毛利率仅为35.22%,较23年同期进一步下滑0.03%。
为了抢占市场,千禾味业采取“口头承诺+压货”的粗放式渠道策略,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此前有媒体报道,河南开封的经销商冯先生仓库中价值8万余元的货物因业务员失联而临近过期。联系的业务员一直承诺会来解决问题,但却始终没有兑现,最后甚至不接电话、拉黑微信。
进入2025年,一直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产品检出微量镉等非必要元素而陷入信任危机。
千禾未业长期以“零添加”为核心卖点,甚至将“千禾0”注册为商标并放大其视觉设计(占据瓶身40%面积),试图建立健康标签壁垒。然而,2025年3月的检测报告显示,其御藏本酿380天酱油检出微量镉元素(0.011mg/kg),尽管符合国家标准(谷物制品限值0.1mg/kg),但与“零添加”宣传形成认知冲突,引发消费者对其真实性的质疑。
此前“千禾0”商标因政策限制多次被驳回,进一步削弱了品牌公信力。这场危机本质上是符号承诺与产品实质的断裂——当消费者将“0”等同于绝对纯净时,任何微量杂质都可能成为信任崩塌的导火索。
更严峻的是,2025年新规要求预包装食品从2027年起禁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直接否定了千禾味业的核心差异化标签。
2025年第一季度,千禾味业总营收8.31亿元,同比下滑7.15%;其中,经营现金流净额1.58亿元,同比下滑3.07%;投资现金流净额-2.60亿元,同比下滑217.07%;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2.99亿元,同比下滑10.06%。
债务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末,千禾味业流动负债6.19亿元,同比增长19.94%。其中,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2.42亿元,较年初增长16.69%。
02
无法破局的千禾味业
“清仓式”分红
盲目扩张的千禾味业,销售能力并未提升。2024年财报显示,千禾味业酱油库存量高达5.77万吨,同比增长12.84%。库存周转天数显著增加,反映终端动销乏力。
在千禾味业库存激增之时,海天、李锦记等巨头加速布局零添加市场,凭借规模效应和渠道优势发起价格战。例如,海天“简盐”系列2024年销量同比激增210%,其零添加酱油终端价仅为千禾同类产品的60%。李锦记则依托餐饮渠道,以“薄盐生抽”概念抢占专业厨师心智,2024年专业渠道市占率突破28%。
消费者对“零添加”的信任度下降,更关注产品的实际健康价值。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零添加并非绝对健康,不合理饮食结构的危害远大于添加剂。这意味着千禾需从“概念营销”转向“技术营销”,但目前尚未建立可量化的健康指标体系。
尽管推出松茸生抽、减盐酱油等高端产品,但核心技术仍依赖传统发酵工艺,缺乏差异化壁垒。2024年研发投入仅8348万元,同比下降3.41%,占营收比例不足3%。这导致千禾味业在内忧外患下,略显无力。
尽管如此,千禾味业依然计划进行大规模分红,只是这一次分红显得有些疯狂。实则,千禾味业的分红历史悠久。2022年,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8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1.04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30.32%;2023年,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3.08亿元,分红比例提升至58.12%。
公开报道显示,在2023年8月之前,伍超群已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套现“数亿元”。不过,2023年6月,千禾味业向控股股东伍超群定向发行股份,募集资金近8亿元,发行价格为12.83元,伍超群通过质押融资来认购此次定增。
由于股价下跌,伍超群多次补充质押,截至2025年6月25日,伍超群累计质押股份为1.6亿股,占其所持股份的38.18%,占公司总股本的15.53%。伍超群质押融资的本金8亿元需在2026年6月25日展期到期后偿还,2024年的分红,可以覆盖利息总和,形成显著的利息和部分本金覆盖能力。
实则,千禾味业薪资并不低。2023年,千禾味业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薪资合计734.85万元,董事长伍超群薪资超过160万元,副总裁徐毅薪资超过134万元,此外财务总监何天奎、副总裁黄刚薪资也都超过100万元。
当前千禾味业最重要的是信任重建,实现从营销噱头到技术壁垒。进行产品升级,从单一品类到解决方案。收缩非核心品类,集中资源打造“酱油+食醋”双引擎,通过工艺迭代提升风味竞争力,“清仓式”分红并非最佳应对方案。
“营销驱动型增长”遭遇行业洗牌的必然结果,其破局关键在于将健康标签转化为技术壁垒,从依赖概念炒作转向构建可持续的产品力、渠道力与品牌力。若不能在未来两年内完成这一转型,千禾味业可能沦为调味品行业的“昙花一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