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反内卷到经济转型:制度变革、市场影响与民众应对

0
分享至

你发现没,今年7月,“反内卷”这个词可太火了。这让我不禁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文章作者观点很鲜明,说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14亿人处于单一市场,企业在实现从0到1的发展过程中,不像外国企业一门心思追求利润,反倒更容易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这就导致更容易出现内卷的情况。

不过这种内卷同时也给老百姓提供了廉价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作者得出结论,说这个一直被大家“妖魔化”的内卷,实际上是中国崛起的关键。还说国家这两年反对的只是恶性内卷。我当时看到这内容,都有点懵了,这不是在模糊正常规模经济和内卷的界限嘛,甚至感觉是在偷换概念,把它们划等号。

咱先来聊聊真正的规模经济是啥?技术进步能让边际成本递减,组织协同能提升运营效率,管理优化能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竞争范畴。我之前的视频也提到过,美国和欧盟以前搞统一大市场,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而“内卷”本身就是个贬义词,哪有什么良性恶性之分。

大家都知道,“内卷”这个词最早是人类学家格尔茨用来描述爪哇农业的。在资源有限、外部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农民个体或组织进行零和博弈,开展大量非理性、低效、低产出的重复竞争。

结果就是投入不断增加,但边际产出却没怎么变化,创新被抑制,焦虑感和相互消耗感加剧。放到现在,就是知名名校的博士去抢月薪3000的编制岗位,企业拼死拼活地竞争,最后却没什么利润。

也就是说,内卷的本质就是恶性竞争,哪有良性可言。要是用规模经济的说法去给内卷找合理性,只会更容易忽视个体困境、制度扭曲和创新受阻这些问题。

其实这可不是官方文件传达的意思。经常关注财经新闻的朋友应该知道,去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官方首次提出要防止内卷这种恶性竞争。到了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里,又把“防止”改成了“整治”。

最近7月,更是开展了一系列行政指导和实际操作,连生猪行业都涉及到了。这么做的目的也很好理解,说白了,就是要打破那种居民不消费,导致企业降价促销,降价促销又让利润降低,进而员工降薪裁员,居民更不消费,消费持续低迷的通缩螺旋。为啥一定要打破这种通缩螺旋呢?

以前咱们经常从个体角度说,今天咱从宏观产业角度讲讲。了解中国早期产业历史的朋友都知道,2000年前后,中国摩托车在海外发展初期很红火,后来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开始内卷式竞争,大打价格战。

结果因为产品质量不稳定,还出现安全事故,中国摩托车的口碑和声誉就被日本品牌赶超了。这个例子放到现在的背景下,道理也是一样的。短期的好处没办法持续,为了长远发展,这种恶性竞争,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大概率都得整顿。

在具体实操落实方面,短期内大概率会先控制增量,不让企业再增产,接着推动并购重组,最后去产能。就像2016年那次,上面先定好目标,明确接下来几年每年要压降的产能数量,再把目标分解到各个省份。

之后发改委盯着进度,召开专门会议通报情况,对进度缓慢的进行督促,甚至约谈,对违规的严格执法,逼着产能出清。不过呢,反内卷去产能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带来阶段性的失业问题,所以以往都会配套一些就业保障措施。

比如说2016年,财政就安排了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对应人社部预测的180万人的分流安置。有人就好奇,当年这些人都去哪了呢?其实基本就是那几个途径,有的提前退休,有的通过集团跨区域调配,还有的经过培训进入新行业创业,或者选择灵活就业之类的。

到这儿就很明显能看出来,这次反内卷和之前肯定不一样。外部环境变了,内需情况不同了,就业形势也有变化,感觉确实到了要进行制度性改革的阶段。就像今年7月的会议提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实现这个目标,大概率得改变地方的KPI考核方式、财税现状,还有公平监管情况。

咱们都知道,过去地方之间常常搞GDP竞争,因为地方税收主要靠地产和生产税,所以地方肯定会想着补贴自己辖区的企业,甚至在招商引资上有所倾斜。这样一来,不仅助长了僵尸企业,还不利于公平竞争。

再比如说金融方面的改革。视频开头提到过规模竞争,有些规模经济的源头确实和国内融资形式有关。国内很多企业的融资都来源于银行,而不是资本市场。过去银行信贷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看企业规模,所以一些企业为了拿到更多钱,就只想着扩大规模,而不是通过资本市场,靠股权融资来重视利润分红。

还有企业层面,如果想长期发展,肯定得减少上下游账期,增加员工保障和消费者保护等正向激励机制,不过这大概率也是比较难推进的一部分。第一层原因是,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同,天然的沟通成本也不一样。国企占比高的行业,协调反内卷去产能相对更容易,这可能也是最近大宗市场里煤炭、钢铁等品类发展火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民企占比大的行业,可能会因为害怕竞争、担心客户流失,导致沟通不太顺畅。

直白点说,就是你让谁先砍产能,大家都会想凭什么是我先砍,而不是他先砍。最近的外卖大战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有人就说了,最近资本市场这么红火,感觉反内卷的作用很明显。甚至很多人都喊出牛市来了,这该怎么理解呢?

我觉得,2016年那次反内卷搞的供给侧改革,刚开始大家都不太相信,市场也没什么大动静。但随着后续政策不断推进,资源品价格真的止跌回涨,期货市场和股市就开始活跃起来了。

这次大家肯定都吸取教训了,心里明白,只要上面愿意出手,肯定会有效果,只不过过程可能比较曲折。甚至要想看到很明显的效果,可能确实需要经历一次大的范式转变。

什么样的范式转变呢?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知名机构的宏观研究师提到国际上房地产转型,然后居民存款转向资本市场的案例。美国完成这个过程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日本却用了30年。国内最近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没再提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反而多次强调城市进入存量提质阶段,要靠科技创新驱动、城市更新,还有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等等。

多次金融相关会议也提到,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让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养老金、保险等长期资金入市。最近6月的货币数据也显示重回宽松状态。总的来说,感觉这场长期性的结构性改革确实已经开始,而且大概率会有中国特色。

看看美股数据,美国和日本从房地产转型,居民财富搬家后,美股早期确实出现了广泛的财富效应。但后来似乎演变成了一种排他性的增长,啥意思呢?就是不像房地产那样,能让美国中产家庭普遍受益,后来甚至还加剧了贫富差距。

根据2023年的数据,美国前10%的家庭持有超过89%的股票财富,而底部50%的家庭几乎为0。日本就更不用说了,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股市多次出现拉锯式反弹,但最终也没形成美股那种长期上涨机制,后期的结构性改革也不给力。一个成功,一个算是失败,大概率是因为两者先天条件和后期行动有所不同。

先天条件就不多说了,美元资产的全球化让美国有风险转嫁能力,这大家都知道。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很快就推出量化宽松政策(QE),接着进行金融监管改革、企业融资方式转变,还向养老金、资本市场倾斜等一系列动作。

2023年的科技浪潮更是让美股再创新高,吸引了更多居民财富结构性转移。当然,我个人觉得很关键的一点是,美国在制度上更能接受破产和重组,企业可以重新来过,个人住房按揭没有追索权,都能清零重来,能迅速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开启新周期。而日本一直保持终身雇佣制,企业和银行关系密切,企业出问题了,银行为了维持关系,还继续放贷,结果加深了坏账。

日本政府态度保守,选择让地方银行系统和储户共担风险,不良资产没有被快速清理,自然会层层转嫁,一代人都得背着债务,只能一起熬时间。至于日本这些行为是因为自身国际地位和形势所迫,还是没意识到可能的长期后果而无奈拖延,这估计只有日本当局自己清楚。

换句话说,美国和日本从房地产到资本市场转型,中间经历了很多制度性设计,但最重要、最核心的区别,可能还是在于对破产和重组的态度上,打个比方,就像是人生容错率高不高。国内个人破产规定目前好像还在个别城市试点阶段,接下来可以继续观察。

总的来说,从最近这次反内卷就能看出来,至少目前来看,国内更像是在进行一种有节奏的改革,既不允许完全自由破产,也不想企业长期僵尸化,力图走出一条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那么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接下来这几年,很明显得逐步培养资本市场参与意识,学习基本的权益资产配置逻辑,从过去投机买房的思维,转变成长期投资、共同创造价值的心态,还要尝试接受一定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49岁赵薇近况再曝,胃癌传闻真相大白,善恶终有报

49岁赵薇近况再曝,胃癌传闻真相大白,善恶终有报

一娱三分地
2025-11-07 18:40:38
男医生的更多生活细节被扒,妻子生活照曝光,比曾医生长得好看

男医生的更多生活细节被扒,妻子生活照曝光,比曾医生长得好看

魔都姐姐杂谈
2025-11-08 16:50:38
“家里已经供不起我上班了!”父母无奈哭诉,成2025年最大的笑话

“家里已经供不起我上班了!”父母无奈哭诉,成2025年最大的笑话

妍妍教育日记
2025-11-09 10:44:07
郑丽文祭吴石将军,说明了什么?

郑丽文祭吴石将军,说明了什么?

新民周刊
2025-11-09 09:07:52
2张“红晕照片”就举报班主任,家长自食恶果:老师不再管班级了

2张“红晕照片”就举报班主任,家长自食恶果:老师不再管班级了

熙熙说教
2025-11-07 19:44:48
全运会男单大爆冷!首个种子选手被淘汰,全国冠军3:4,止步32强

全运会男单大爆冷!首个种子选手被淘汰,全国冠军3:4,止步32强

国乒二三事
2025-11-09 14:00:25
警惕!网购电动自行车电池起火15人遇难 火灾现场披露

警惕!网购电动自行车电池起火15人遇难 火灾现场披露

环球网资讯
2025-11-09 09:32:09
他防不住我!威少连造亚历山大两犯喊话曝光 主帅再次强调做自己

他防不住我!威少连造亚历山大两犯喊话曝光 主帅再次强调做自己

罗说NBA
2025-11-09 07:18:04
“眼科女王”曾琦,多张漂亮优雅照片曝光,未来3大困境等着她

“眼科女王”曾琦,多张漂亮优雅照片曝光,未来3大困境等着她

李昕言温度空间
2025-11-06 21:03:20
学生偷东西被抓后续:小偷没事,被偷的反退学,更多恶心细节曝光

学生偷东西被抓后续:小偷没事,被偷的反退学,更多恶心细节曝光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11-08 21:13:10
亏损1.3亿、降薪50%!一代鞋王跌落神坛?网友:中产不穿穷鬼不爱

亏损1.3亿、降薪50%!一代鞋王跌落神坛?网友:中产不穿穷鬼不爱

财经八卦
2025-11-08 17:57:32
拔出萝卜带出泥,张纪中再迎噩耗,转移财产是冰山一角,麻烦大了

拔出萝卜带出泥,张纪中再迎噩耗,转移财产是冰山一角,麻烦大了

老吴教育课堂
2025-11-09 10:23:19
心碎!虎鲸母子被困废弃海洋公园,无人机拍到濒死“起舞”引全球愤怒!

心碎!虎鲸母子被困废弃海洋公园,无人机拍到濒死“起舞”引全球愤怒!

英国报姐
2025-11-08 21:08:54
4-0!38岁梅西率队晋级半决赛:1V4乱杀+3场砍5球 解锁生涯400助

4-0!38岁梅西率队晋级半决赛:1V4乱杀+3场砍5球 解锁生涯400助

风过乡
2025-11-09 11:18:43
民政局工作人员上班途中心梗死亡,发病前一直用微信处理工作 人社局不予认定工伤,法院判了

民政局工作人员上班途中心梗死亡,发病前一直用微信处理工作 人社局不予认定工伤,法院判了

红星新闻
2025-11-09 14:15:12
台风“凤凰”将于10日移入南海,12日可能登陆台湾岛

台风“凤凰”将于10日移入南海,12日可能登陆台湾岛

界面新闻
2025-11-09 15:27:08
比特币巨震!加密货币近14万人爆仓,发生了什么?

比特币巨震!加密货币近14万人爆仓,发生了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9 09:12:05
吓人!天津选手跳水严重失误,险些摔出泳池,山东队教练伸手保护

吓人!天津选手跳水严重失误,险些摔出泳池,山东队教练伸手保护

风过乡
2025-11-09 09:36:40
数百人在内蒙古一菜地“免费摘白菜”,菜农损失近百万,知情人:有少数人还钱菜农没收

数百人在内蒙古一菜地“免费摘白菜”,菜农损失近百万,知情人:有少数人还钱菜农没收

潇湘晨报
2025-11-09 12:43:19
曾琦老公什么都没做,也被挖了出来!网友:有点理解主任了

曾琦老公什么都没做,也被挖了出来!网友:有点理解主任了

男女那点事儿儿
2025-11-08 12:59:03
2025-11-09 16:00:49
流苏晚晴 incentive-icons
流苏晚晴
爱分享的小仙女
11268文章数 682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10月CPI同比涨0.2% PPI同比下降2.1%

头条要闻

央视新闻频道迎来“90后”新主播王晨

头条要闻

央视新闻频道迎来“90后”新主播王晨

体育要闻

他只想默默地拿走最后一亿美元

娱乐要闻

《繁花》剧组又回应了?

科技要闻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汽车要闻

钛7月销破2万 霜雾灰与青峦翠配色正式开启交付

态度原创

教育
本地
亲子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教育要闻

一个脾气暴躁的爸爸会毁了三代人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亲子要闻

这些“进博宝宝”加速从“展品变商品”!“中国速度”助力全球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俄媒:俄军即将攻占乌克兰"第三首都"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