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周刊】
我在无锡农村看草台班戏(外一篇)
王福义
你看过“草台班戏”吗?我看过。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无锡县东亭仓下中学当老师,在学校附近农村看过几次。仓下中学由无锡十大名寺之一的祇陀寺改建而成。祇陀寺所在的祇陀村(今长大厦)走出过一位名画家——元末明初的倪瓒(云林)。长大厦村当时隶属“云林大队”。大队革委会在每年农闲时都会请来“草台班子”唱戏,以满足农村社员的文化娱乐需求,这已经成为惯例。
所谓“草台班子”一词,源自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最初指在农村集镇临时搭建简陋戏台进行演出的戏曲班社。这些戏台因使用草席、竹子等简陋的搭建材料而得名。
![]()
“今天长大厦村演戏啦!”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十里八乡的社员都知道了,这是当天的“特大新闻”。一年难得遇上一回在家门口看戏,家里凡是能行走的大人小孩无不欢欣鼓舞,早早吃了晚饭向“剧场”进发。而离得较远的村子的观众,除了带凳子还要带上“马灯”(有玻璃罩防风),看完戏回家照明用。
下午,一辆满载道具、乐器、戏箱的解放牌卡车,停在了长大厦村前一块打谷场上。从车上下来的戏班人员开始忙碌起来。借长凳、门板搭“戏台”,竖起竹竿、毛竹拉电线,吊电灯、挂幕布,后台栏一块地方充“化妆室”,前台脚边放几张椅子凳子算“乐池”,舞台正上方吊一只200瓦的电灯(过去不通电时用汽油灯),临时简陋舞台在打谷场上紧张地搭建。
就在搭建“舞台”时,一群村中孩童好奇地东张西望、跟前跟后,看着“舞台”慢慢成形。他们还有一个任务,把家里几个人看戏坐的椅子、凳子摆放到对着舞台最好的位置,占领“雅座”。晚来了只能往后面、边上排座位。
我从学生那里知道了演戏的消息,也想去看,就托那个村的学生放学回去给排一张凳子,占领好一点的位置。我在学校一吃过晚饭就赶紧过去,去晚了想挤进人堆找位子是很困难的。座位之间空隙小,不易走人。而且“坐席”后面是“站席”,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如果场地周围有树,那么还有年轻人的“树席”,爬在树上看戏的。
一阵激越、热烈的锣鼓鑔钹声响起,以“闹台”(前奏曲)开场。在雪亮的电灯光下,司仪上台走向中间偏边位置报幕。第一个节目:锡剧演唱《双推磨》。两个化淡妆的男女青年演员登台,伴着乐声、鼓点,边演边唱。
苏小娥: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得圆又圆。一人推磨像牛车水,两人牵磨像扯蓬船。
何宜度: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得圆又圆。上爿好像龙吞珠,下爿好像白浪卷。
苏何合唱:推呀拉呀快又稳,磨儿转得像车轮。手里越牵越有力,哪里来的浑身劲?......
声情并茂的演唱、节奏感强的动作,配以乐器的伴奏,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把舞台的气氛渲染到热烈。
第二个节目是《无锡景》:“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让我么唱一段无锡景呀,唱拨拉诸公听......”
下面一个节目:《珍珠塔.见姑》......
节目一个接一个,多数是锡剧传统剧目折子戏。
锡剧旧称“滩簧”,别名常锡文戏,全称“常锡剧”。流行于苏锡常一带,尤其受到广大农村社员的喜爱。戏班以唱锡剧为主,如:《孟丽君》、《孟姜女哭长城》、《西厢记 .拷红》、《白蛇传 .断桥》《四季调》《莲花落》等老戏老曲。也有沪剧、越剧(绍兴戏)、淮剧、滑稽戏等。当时盛行八个革命样板戏,京剧偏多,戏班只会用锡剧演其中几个以应时。
“草台班”戏演唱风格柔婉,接近口语,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但有时为了吸引观众,常添加一些“搞笑”内容,或是一些“噱头”功夫,甚至加进一些“庸俗”的内容以博得观众的哄笑。有一次我曾看到一个女演员在唱“哭调”时,声情并茂,催人泪下,她右手作“捏鼻涕”状,甩向前排的观众,吓得坐在那个方向的观众赶紧闪开,免得鼻涕甩到头上。
演出在进行中。这时候从远处向这里看,真是一幅欢乐夜景图:沉浸在一片茫茫黑夜中的广袤田野上,一处雪亮的灯光照亮一个小小的舞台。舞台前面是数百上千个黑压压的人头。舞台上人影晃动,从那里传出美妙动听的天籁之音,回荡在宁静的农村上空,传得很远很远。
演出结束了,舞台上的灯光灭了,这时候从远处向这里看,好一幅欢乐夜归图:在茫茫黑夜里,点点星火从一处出发,向四面八方发散,像是从圆心画出的无数条半径,伸向远方。
这正是:祇陀村前听滩簧,十里八乡来欣赏。
锡剧沪剧绍兴戏,草台班戏送下乡。
看露天电影(外一篇)
1964年的一天,无锡县东亭镇大西桥(闹市)、公社门口等处贴出“海报”:无锡县文化馆放映队来东亭放电影《渡江侦察记》,地点:东亭中心小学,时间:×月×日晚7点,票价: 0.10元。这天下午,县电影放映队来到学校,在操场上支起两根毛竹杆,挂上银幕,在它下方摆上音箱,拖出的电线联到放映机上。在离银幕七八米的地方,摆上几张课桌,上面放幻灯机及16mm电影放映机、黑白胶片盘等,地上放发电机(从教室接来的民用电有时电压不稳)。
![]()
下午放学后,学校“净堂”。教室、活动室、办公室、厨房、宿舍走人关门,只开一个边门作“检票处”,在学校大门口放张课桌成“售票处”。我是住校老师,“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放映机旁放了张椅子成“雅座”。镇上居民来看电影大多带凳子,离镇远一点的农村社员一般不带凳子。
开始放电影之前会先放一段幻灯。那是插入式机,幻灯片放右面一张时,左边插入下一张,放左边时右边换另一张,放映员对着话筒看着幻灯投影讲解。等到电影放映机打开,一束强烈的灯光照向银幕,银幕上出现了电影画面和声音。有时,一个区域两个放映点同时放一部影片,那就只能“跑片”,电影放映完一盘胶片只能暂停,等另外一个放映点的一盘胶片送来再继续放。遇到大风,银幕被吹得前后晃动,影片里的人物“挺胸凸肚”走了形,可观众一点不在乎。
伴着音乐声,工农兵高大的群像出现在影片中央,下面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七个隶书字样。电影《渡江侦察记》开始了。该电影导演是汤晓丹,编剧是沈默君,主演是孙道临、李玲君等。电影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李连长(孙道临饰)率侦察班到江南,在游击队队长刘四姐配合下,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部队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故事。
电影开始不久,李连长给侦查员讲故事。几年前的皖南事变后,他身负重伤,一位江南小姑娘撑船救了他。电影画面:女孩驮着伤员跨上岸边的小船,回到岸边,用竹蒿一撑把船推向前,收回竹篙,自己再一撑,稳稳地跃上小船,急驶向前。后来电影又再次重现了“一撑一跃”画面,不同的是撑船的是游击队长刘四姐,船上是化装深入敌人江防工事的侦察员。
电影散场了,我还沉浸在剧情中久久不能平静。前进!前进!英雄的战士们,跨过长江,冲破黑暗!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我们奋勇向前!这一激昂、磅礴的歌声在耳边回响。
作者简介
王福义,常州文史爱好者,文学写作者,中学高级教师。在苏州读书,在无锡教书,后来调回常州工作至退休。文史及散文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络媒体。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