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牡丹区小留镇康庄村的乡村记忆馆里,游客王女士指着墙上的老照片感叹:“没想到这个村有这么多故事。”沿着馆内指引,她决定继续探索邢楼村的军旅文化园——这条打破村域界限的旅游线路,正是牡丹区创新推行村党组织“跨村联建”模式的生动注脚。
为破解村庄资源分散、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牡丹区创新实施“跨村联建”,以组织纽带串联分散资源。全区筛选96个村庄组成28个试点联建片区,依托各片区独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一片区一品牌”发展新格局。
文旅融合的实践,在小留镇率先绽放光彩。“我们以‘组织共建’为基础,围绕‘三产融合’目标,打造了集美食、商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联建片区。”小留镇党委书记张立杰介绍。该片区巧妙串联康庄村的乡村记忆、邢楼村的军旅文化、杜胡同村的田园风光以及刘庄村的千亩滨河花果园,一条融合观光、休闲与教育的旅游线路应运而生。农民丰收节、乡村马拉松等活动接续登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为片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人气,胡集镇依托深厚文化底蕴与特色种植,不断拓展产业链。该镇通过打造“祖源花海”联建品牌,将尧帝陵遗址、尧母庆都陵遗址、成阳故城遗址等历史遗存,与规模化芍药、牡丹种植基地有机融合,构建起“一带三园”的旅游格局。与此同时,胡集镇深化与牡丹芍药深加工企业合作,牡丹籽油、花茶、化妆品等系列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跨村联建”的关键在于人。牡丹区着力培育“选准一人、带富一村、引领一片”的领头雁。皇镇街道王桥村的王建林便是典型代表。这位昔日的牡丹芍药销售能手,被组织培养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班子锐意革新。“现在我们村牡丹、芍药的年销售额已累计破亿元,建成了10座反季节催花大棚。”王建林介绍。更令人瞩目的是,在销售旺季,当地村民们纷纷化身主播直播销售;同时,花农们还应邀前往北京、河北承德、湖南常德等地,为全国牡丹园提供1700余次种苗和技术支持。如今,村里形成了“家家种花、人人卖花、户户花商”的产业盛景。
在像王建林这样的“领头雁”带动下,牡丹区“跨村联建”的创新实践,正将分散的资源聚沙成塔。“我们坚持将联建片区建设与国家级、省级园区创建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牡丹区委书记尹茂林介绍,牡丹区成功打造出沙土镇食品深加工、牡丹街道七里河休闲旅游、黄堽镇牡丹芍药鲜切花等一批特色鲜明的联建片区。这一模式显著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产业发展力和社会治理效能。
菏泽日报 记者 李若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