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长地村,绿树成荫,村道整洁,庭院干净,分类垃圾桶摆放有序,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一幅美丽乡村画卷的背后,是盘关镇长地村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模式的生动实践。在长地村,通过创新开展卫生大评比等活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长地村位于盘州市盘关镇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寨,住有彝族、苗族、布依族等9个民族,共708户2264人。过去,这里也曾面临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难题。如今,通过盘关镇党委、政府的精心指导和长地村党支部的创新实践,这里已经成为全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示范村。
近年来,盘关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盘州市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要求,以党建为引领,选取长地村等三个村作为试点,探索出了‘党政统筹、部门督导、村级主责、村民自治’的工作机制。通过‘四员模式’的创新实践,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所谓“四员”模式,即指导员、监管员、分拣员、监督员。指导员由网格员担任,负责入户宣传指导;监管员由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组成,负责督导检查;分拣员由垃圾清运工作人员担任,负责专业分拣;监督员由村分管领导担任,负责全面监督。这种模式确保了垃圾治理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为了让这一机制真正落地见效,盘关镇长地村创新开展了“卫生大评比”活动。村里制定了详细的评比标准,按月、按季度对村民、联户长和指导员进行考核评比。评比内容包括环境卫生保持、垃圾分类准确度、参与治理积极性等多个方面。
长地村党支部书记采访:我们每个月都会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每个季度开展‘优秀联户长’和‘优秀指导员’评比,获得优秀的家庭和个人不仅可以上红榜公示,还能获得积分奖励,积分可以兑换大米、食用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村民杨大姐家的庭院里花草葱郁,干净整洁,她高兴地告诉记者:“上次我家被评为‘文明户’,不仅领到了一桶油和一袋米,还在红榜上公示,感觉特别光荣。现在大家都争着把自家庭院打扫干净,把垃圾分类好,谁也不愿意上黑榜。”
除了物质奖励,长地村还注重精神激励。村里统一制作了“联户明示牌”在各联户单元张挂,公开网格员、警务和联户长的姓名、电话等信息,亮明身份,增强履职服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据介绍,长地村还将庭院整治成效纳入党员积分制管理,对连续3个月获评“红榜”的党员优先推荐评优,对整改不力的在组织生活会上作检讨。同时建立“1名党员+3户重点户”帮扶机制,针对孤寡老人、残疾家庭等特殊群体,每周开展上门清扫服务。
在资金保障方面,盘关镇投入21.6万元购买了3280个两分类垃圾分类桶分发到3个试点村的农户,投入18万元完成了全镇318个破损垃圾箱的维修,还计划投入10.4万元对58个垃圾箱摆放点进行硬化。
这些创新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长地村共评选出优秀指导员12人,优秀联户长34个,优秀保洁员7人,文明户48户。通过评比活动,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卫生。
村民王大伯感慨地说:“以前垃圾随处扔,现在大家都自觉分类投放。村里环境变好了,住着也舒服多了。这种评比方式很好,让大家都有了积极性。”
盘关镇长地村的创新实践表明,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机制创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有效途径。如今的长地村,不仅环境变美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自治能力也显著提升。邻里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形成了“人人参与、家家行动、户户受益”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盘关镇将继续总结推广长地村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加强“四员”培训,合理布局垃圾收集设施,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