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一把笤帚要经过选料、晾晒、理料、去壳、浸泡、扎结、成型、修剪等多道工序,光扎结就有‘单结’‘双结’‘连环结’好几种手法!”在龙洒村笤帚研学馆,来自昆明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的学生小李连连惊叹。指尖的刺痛和成就感交织,让她突然理解了“工匠精神”四个字的分量。
![]()
2025年7月,到腾冲研学的昆明医科大学的30余名师生刚走进腾冲市新华乡龙洒村笤帚研学馆,就被墙角堆成小山的笤帚苗吸引了。“这是我们当地的粽叶苗,要在春节前后收割,晾晒数月才能用,这样编出来的笤帚既结实又不容易发霉。”非遗传承人瞿发冬一边演示理料,一边讲着老规矩。大学生们围坐成圈,手里攥着细软的苗条,跟着传承人学“扎结”:左手固定苗根,右手将棉线绕成“8字结”,用力一勒,松散的苗条瞬间成了紧实的一束。这样的场景,在新华乡龙洒村已不是新鲜事。2025年上半年,龙洒村笤帚研学馆累计接待了5批研学团队,120余名研学者中,有小学生、大学生,还有来腾旅游的外省人。为了让体验更生动,村里还设计了“非遗探秘”路线:上午跟着支书游古村落体验粽叶采摘,中午跟着传承人学编笤帚,下午坐在马鞍上垂钓西湖,傍晚体验“粽叶宴”或者彩色粽制作体验,晚上围坐在西湖边听老艺人讲“笤帚里的节气智慧”——比如“春分编扫地笤帚,苗条不易折;秋分编炊帚,不沾油污”。有的小学团队带着自己编的迷你笤帚回家后,家长们纷纷发朋友圈:“孩子现在扫地都特别认真,说这是‘自己编的宝贝’。”
![]()
如今,这个曾因闲置资产沉睡、传统手艺后继乏人的小村庄,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党建+合作社+非遗+研学”的特色发展路,让沉寂的山乡焕发了新的活力。
![]()
故事的起点,是村党组织对“沉睡资源”的重新审视。过去,祖辈传下来的笤帚编织手艺虽被列入非遗,却因年轻人外出务工、市场渠道狭窄,渐渐成了“老人的手艺”“守着金疙瘩要饭吃”,成了村“两委”班子心里的疙瘩。2022年,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合作社,将闲置卫生所重新设计、修缮,又挨家挨户动员笤帚传承人加入,把分散的笤帚艺人聚成“一团火”。从原料种植、收购、手艺标准化培训到产品贴标统一销售,合作社让老手艺有了“组织依靠”,也为后续的研学项目埋下了伏笔。
![]()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一次村企对接中,有企业提出“能不能让城里孩子来体验非遗”的想法,让龙洒村党总支书记董丽娟灵光一闪:“我们的老手艺不只是用来卖钱的,更是能讲故事的宝贝!”于是,龙洒村笤帚研学馆应运而生。在龙洒古村落的研学馆里,龙洒笤帚的起源与发展一目了然,陈列着40多种用笤帚苗编制而成的各类笤帚工艺品——这些琳琅满目的创意作品,都是传承人跟村“两委”成员一起琢磨的“新花样”。
![]()
![]()
“现在我们大力发展‘多边产业’,在家边、田边、山边等可利用的土地上种植粽叶,由于产品供不应求,我们现下引入了高粱种植,希望能丰富材料源头,保证产品供给。下一步,我们打算寻找合作企业,扩大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提升服务能力,将龙洒笤帚这个名片打响、打亮,进一步带动辖区经济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董丽娟指着村庄规划图,眼里满是信心。
![]()
![]()
在龙洒村,一把把笤帚不仅扫净了院落,更扫开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当老手艺遇上新青年,当闲置资产对接新需求,编织出的不仅是器物,更是文化传承的脉络、乡村发展的希望。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乡村也不是被遗忘的角落,龙洒村找对了路,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生,让小村庄也有了大作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