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人世家(五):辽东李氏
![]()
在汉军旗的 “陈汉军” 世家之中,辽东李氏以 “世代戍边” 著称。其家族渊源可追溯至明初,先祖为归附明朝的辽东汉人,世居锦州、宁远一带,以耕读传家,兼习骑射。明末动荡之际,李氏审时度势,最早归附后金,被编入汉军八旗,凭借对辽西地理的熟稔与军事才能,成为清廷掌控辽西走廊的核心力量,其家族史堪称汉军旗人 “以地立足、以功显名” 的典型。
李氏的崛起,始于明末清初的战场。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萨尔浒之战中,李氏先祖李继学率族众归附努尔哈赤,因其熟悉明军布防,被任命为“向导官”,引导后金军队奇袭明军西路大营,立下首功。此后,李氏子弟多投身军旅,在辽沈战役、宁远攻防战中屡建战功 —— 如李继学之子李应元,在天聪五年(1631 年)大凌河之战中,率百余名汉军士兵伪装成明军,赚开城门,助后金一举攻克这座 “辽西重镇”,因功被授予 “三等轻车都尉” 世职,家族正式跻身汉军旗中层将领行列。
李继学致仕后,其子李国翰在皇太极身边担任侍卫,之后他参加了入关前对明朝的所有战争,表现十分出色,因功升至三等子爵。清军入关后,李国翰参与了追击李自成,击败张献忠的战争,并以定西将军的身份,与吴三桂坐镇汉中。之后,李国翰又与吴三桂取四川,下贵州,于1652年被封为三等侯。1658年,李国翰死于军中,谥号敏壮。
李国翰死在关内,但是李氏大部分族人并未随大军南下,而是选择留守辽东,成为 “陈汉军” 中少数深耕东北本土的家族。顺治年间,李应元之子李荫祖任锦州副都统,主持重建辽西防务,将家族部众编为三个佐领,分驻锦州、杏山、松山等要塞,形成 “犄角互援” 的防御体系。当时辽西刚经历战乱,土地荒芜,李荫祖又推行 “旗民共耕” 政策,将闲置旗地分给汉民佃种,收取租粮以充军饷,既稳定了地方秩序,又充实了军备,使辽西成为清军巩固东北的 “西南屏障”。
李氏的家族网络,依托 “军功 + 地缘” 双重纽带构建。在军事上,家族子弟世代承袭锦州、宁远等地的佐领、城守尉等职,如李荫祖之孙李涵曾任宁远城守尉,在康熙年间多次击退蒙古准噶尔部的袭扰,确保山海关至盛京的通道畅通;在联姻上,李氏多与辽东其他汉军世家通婚,如与佟佳氏、石氏(石廷柱家族)联姻,形成 “汉军联盟”,共同应对满洲旗人的权力挤压。此外,李氏还注重与当地汉民士绅合作,通过资助文庙、兴办义学等方式,赢得汉民支持,成为 “旗汉中介” 式的家族。
至乾隆年间,李氏在东北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家族掌控的辽西旗地达两万余亩,佃户多为关内移民,每年可收租粮数千石;家族子弟中,五人担任副都统以上职务,三人入值盛京将军府幕僚,参与东北军政决策。值得一提的是,李氏虽为汉军旗,却始终保持对满语、满俗的熟悉 —— 家族祭祀时既用汉语诵读祝文,又行满洲萨满礼仪;子弟既要参加科举(李氏有三人考中汉军旗举人),又须娴熟骑射,这种 “双轨发展” 使其在旗人社会中兼具竞争力与适应性。
李氏的衰落始于清末。随着八旗制度僵化,旗地兼并严重,李氏名下土地多被权贵强占,租粮收入锐减;加之鸦片战争后东北边防压力剧增,李氏子弟虽仍有投身军旅者(如李葆贞在甲午战争中参与旅顺保卫战),但难挽颓势。光绪年间,清廷推行 “汉军出旗” 政策,李氏部分支系因失去世职,逐渐融入汉民社会,仅锦州、宁远等地仍有少量族人保留旗籍。
纵观辽东李氏的发展轨迹,其从 “地方豪强” 到 “旗人世家” 的转型,印证了汉军旗人在东北的生存智慧:以地缘优势立足,以军功巩固地位,以文化兼容维系存续。其家族史中,既可见汉军旗人对东北防务的贡献,亦能窥见满汉族群在辽西地区从 “对抗” 到 “融合” 的历史进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