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批名校毕业生通过选调生选拔奔赴基层,他们带着高学历的光环,也承载着组织的期许与群众的期盼。然而,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不仅是空间的转换,更是角色的重塑。选调生要真正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就得主动褪去“书生气”,多沾“泥土香”,在基层的沃土中扎下根、结出果。
“象牙塔”里的积累是宝贵财富,但也可能成为基层工作的“隐形壁垒”。不少选调生毕业于名牌高校,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视野,这是他们服务基层的优势。但部分人身上也带着“纸上谈兵”的惯性——习惯用学术思维分析复杂的基层矛盾,用书本理论套解具体的民生难题,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有位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选调生坦言,刚到村时,他照搬论文里的“产业模式”,想在村里推广特色种植,却忽略了村民的种植习惯、本地的土壤条件和市场销路,最终项目不了了之。这提醒我们:基层不是实验室,群众的急难愁盼也不是理论课题,只有放下“名校光环”,跳出“思维舒适区”,才能真正融入基层。
增添“泥土香”,首先要在“身入”中实现“心入”。基层工作的核心是群众工作,而群众最认“实在”二字。选调生要舍得“自降身段”,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像群众一样盘腿坐、拉家常。某地的选调生小王,刚到村时说普通话、穿运动鞋,村民觉得“生分”。后来他学方言、穿胶鞋,跟着村民下地插秧、上山采茶,遇到矛盾主动上门调解,半年后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人”。他说:“只有脚沾泥土,才能听懂群众的‘心里话’;只有心贴群众,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土办法’。”事实证明,当选调生把自己当成“村里人”,群众才会把他们当成“贴心人”,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支持。
增添“泥土香”,更要在“实干”中锤炼“本领”。基层问题千头万绪,既有家长里短的琐事,也有政策落地的难点,考验的是干部的综合能力。选调生要带着问题学、对着困难干,在实践中补短板、强本领。面对“村里修路征地难”,要学会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做通思想工作;遇到“农产品卖不出去”,要琢磨电商直播、订单农业等新路径;处理“邻里纠纷”,要懂得用乡规民约化解矛盾。一位选调生在驻村期间,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题,既跑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又带领村民勘测线路、开挖管道,用3个月时间让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他感慨:“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实打实’地干,才能‘心贴心’地赢。”这种在实干中积累的经验,正是“泥土香”最生动的注脚。
褪除“象牙塔”的过程,本质上是“去浮气”“增底气”的成长。选调生群体中,从不缺乏扎根基层的榜样: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扎根百色老区,用生命诠释了“初心”;驻村书记杨宁在广西大山里扎根10年,带领村民种紫黑香糯,让脱贫村焕发新活力。他们的共同特质是:把“高学历”转化为“高能力”,把“理论优势”变成“实践优势”,在基层的磨砺中褪去了“青涩”,沉淀出“厚重”。
如今,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工作正需要一支能吃苦、接地气、敢担当的年轻干部队伍。选调生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当以“归零”心态对待基层经历,把“象牙塔”里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本领,让“泥土香”成为青春最动人的味道。唯有如此,才能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收获比学历更宝贵的成长,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高县政协:何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