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算法主导的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正成为一种新型生产力,正在重塑叙事秩序、经济结构乃至国家传播能力。
从特朗普的当选到他的东山再起,没有自媒体和网络内容的推动,很难想象一个与主流精英集团决裂的候选人如何二度叩响白宫大门。
内容,已经不只是内容。在今天,它是政治杠杆,是经济变量,是文化战略。
中国也看到了这一点,尤其是那些最先进地区。
前不久,上海发布了《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支持举措》。这一文件,在全国舆论场上,并无太大声量,因为普通人意识不到上海人这方面的意识有多先进。今天,我就来拆解一下上海的这个动作有多高明。
从设立内容创作集聚区,到奖励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文化IP;从政策性贷款贴息到开设人才落户绿色通道;从场景资源开放到平台企业导流扶持,上海的这个政策不只是扶持产业,更是在构建一种新的文化影响力基础设施。它把互联网优质内容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上海为什么要率先做这件事?
过去几年里,全球的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急剧式微,算法推荐主导了注意力分配。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打破了内容发布的中心化结构,让个人创作者、草根声音和地方叙事有了可能出圈甚至改变叙事结构的机会。
如果说过去的传播主要靠媒体资源配置和记者编辑的专业判断,那么今天的传播,更多是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中,靠千千万万的创作者、MCN机构、账号运营者在进行碎片化的持续叙事。也正因此,谁能最早系统性地支持这些创作者,谁就能最早完成城市表达能力的升级。
更关键的是,上海看到了几个不可逆的大趋势。
第一,互联网优质内容已成为文化竞争的主战场。
一个城市的形象塑造、一个产业的品牌升级,过去靠电视、展会、宣传片,现在靠的更多是自媒体的一篇文章或一条短视频。注意力在哪里,公共认知就在哪里。而公共认知,就是现实资源的分配依据。投资、人才、项目,很多时候都受一条优质内容的牵引。上海要赢得未来,不可能忽略这一点。
第二,内容是链接经济生态的核心接口。
在内容即服务的今天,一个好故事背后往往牵动着供应链、流量池、产品创新、平台变现等多个环节。内容不仅是宣传,更是产业入口、商业抓手、价值发现工具。
第三,中国正进入全球传播能力的关键窗口期。
西方对中国的误解、片面和妖魔化,并不会靠官方发言自然消除,反而是千千万万个创作者在海外拍视频、解释中国故事,才最容易入脑入心。上海意识到,如果不构建自己的优质内容生态,不为这些创作者提供资金、空间、流量、法律、培训等支持,就等于把中国的舆论主动权拱手让人。
所以,上海这次不是给自媒体发补贴,而是清醒地在做国家传播战略的一部分城市响应。它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战略主动。
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1亿,这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但这个巨大的流量池,能否转化为全球叙事力?能否输出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能否孕育出新的产业与职业?答案不会自动发生。需要制度、需要资金、需要支持,最重要的是,需要先有一个地方迈出第一步。
上海,看到了这个时刻。它不是等上面安排,而是自己先把内容生态当作基础设施来建,自己先开始补贴、招人、建集聚区、开放场景。
上海不愧为上海。这种行动,才是城市治理能力和战略眼光的真正体现。
广东也在做,作为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确实不该在内容革命方面落后。
广东有太多先天优势。在传统媒体时代,广东媒体曾引领全国风气之先,新闻专业主义和议题设置能力,在媒体行业都是标杆般的存在。广东媒体人的市场意识、现实关怀与表达技巧,曾在一代人心中留下南方味道。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也是最早接触现代传播理念的地方。这里既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腹地,也聚集着庞大的制造业、贸易业和新中产群体,是中国最早实现媒体市场化的土壤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孕育出华语世界最多的普通话与粤语双语创作者。
广东还有浓厚的商业基因,本地化表达能力强,华人圈文化共鸣广,这些都是广东做内容经济的天然优势。
问题是,广东目前对这些优势还缺乏一次系统性的整合和政策释放。
内容生态是一场静悄悄的城市竞争。当成都、长沙、杭州等城市纷纷借助短视频、自媒体进行文化突围时,若广东不主动抢占内容高地,原本拥有的传播优势,可能被新一线城市一点点蚕食。
上海是用互联网优质内容来重构其文化高地的竞争力,那么广东必须思考,如何让内容红利落在自己身上?
如果说上海看到的是优质内容是一种软实力,那么广东这些年其实早已在实践中证明,优质内容更是一种新型生产力。
回顾近几年广东农业的一些出圈事件,不难发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放大作用,已经深度介入到农产品从“土货”到“爆款”的转变过程。
比如,“喊全球吃广东荔枝”的传播战略,不只是一个农业口号,而是一次立体化、国际化、数字化的传播行动。通过自媒体、短视频、跨境直播、城市地标联动等手段,广东荔枝真正摆上了欧美超市。
再比如,“菠萝的海”这个诗意又直观的意象,一举把徐闻从地图角落推向全国。谁能想到,一个地处粤西的小县,通过几支短视频、几场田间直播,就让“徐闻菠萝”变成了网络符号,甚至引发网友模仿、二创、写歌、出圈。
还有“父爱如兰”的柔性文案、“黄金柰李”的高端定位、“年鱼经济”的文化绑定……这些内容的共同特征是,不仅传播产品,更传播情感、文化和身份认同。这正是互联网优质内容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不是简单的带货,而是把地方资源变成全国共鸣的情绪资产。
而这些内容的创作者,很多并不是传统媒体出身,有的是农民、有的是返乡青年、有的是MCN团队,还有不少是从大城市回流的自由撰稿人。他们用镜头、文案和算法,重新激活了一个又一个看似边缘的地方。
所以,不是广东没有内容人才,不是广东没有好故事,而是广东有没有像上海那样,用一个系统性的机制去组织资源和扶持创作,让创作者敢于投入,能长期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我认为,广东至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迅速行动:
一是建立有辨识度的内容创作品牌阵地。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都有条件打造自己的创作者生态区。这不仅是办公场所的集聚,更要有公共政策的供给,有行业资源的集中,有流量和平台的倾斜。广东应该用产业思维而不是文艺思维来看内容创作。
二是设立实打实的扶持机制。
比如设立内容创作专项资金,覆盖从初创孵化、版权登记、平台分发到出海转化的全链条;比如对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表现突出的作者、账号给予资金奖励和传播支持;比如开通创作者个人落户通道和社保支持。这是政策真金白银的体现,不要搞虚的。
三是鼓励平台企业在本地深耕内容生态。
广东有腾讯、网易等平台资源,应引导它们在广东建立内容激励基地,为广东创作者提供更好分成机制、更高扶持额度、更精准流量匹配。同时吸引MCN公司、AI创作工具公司、版权交易公司落地,补齐产业生态。
四是推动广东文化走出去,讲好岭南故事。
不只是出海,更是出圈。广东创作者应当成为中国声音国际化的前沿力量,不管是中文圈的短视频、英文圈的播客,还是AI语音翻译的跨平台讲述,广东都有资源优势和文化底气。要用政策鼓励、技术赋能、市场机制推动“出海内容IP”的孵化。
五是重建人才与职业认同机制。
把内容创作者真正纳入“人才计划”与职称体系,让写字拍视频的人也可以评职称、拿补贴、享有职业保障。不把内容创作看成是业余玩票,而是新型文化生产劳动者,这是广东能否真正释放内容红利的关键。
在算法重构叙事权的时代,广东不能继续靠过去的经验生存。未来的竞争,不只是技术之争,更是叙事之争。而广东,必须再次成为讲好自己故事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