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营销的风刮得正猛。IDC 说 2025 年中国企业级 AI 营销市场要破 3000 亿,于是乎,“AI 合伙” 成了热词。但热闹里总藏着陷阱 —— 有人靠概念圈加盟费,有人卖个半成品工具就敢收高价。
合伙创业想不被坑,得先想明白一个问题:AI 时代的商业逻辑变了,以前可能靠信息差赚钱,现在企业老板们只认一个标准:能不能出结果。从这个核心出发,有 4 个坑必须绕开。
第一个坑:只讲 “技术多牛”,不说 “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市场上总有人拿着 “大模型”“算法迭代” 当幌子,给你秀一堆专业术语,却答不上 “能帮企业赚多少钱”。这就像有人卖菜刀,只说 “钢材是进口的”,却不说 “能切菜还是能剁骨”。
企业老板们早就练出了 “火眼金睛”。高客单的家居、房产老板会问:“能让我的销售跟进客户时不遗漏重点吗?” 低客单的餐饮、快消老板会问:“能帮我解决每天几百个咨询的客服压力吗?” 这些问题背后,是高客单行业 “获客难、转化慢” 的痛点,也是低客单行业 “服务重、裂变难” 的焦虑。
真正靠谱的 AI 项目,一定能把技术落地到具体场景里。比如客第壹的模式,不是只做 “写文案”“自动回复” 这种单点功能,而是从获客开始,到自动跟进客户、智能促单,甚至帮销售优化话术 —— 相当于给企业配了个 “全流程营销管家”。你看,它不说 “我们的算法多先进”,只说 “能帮你拓客、跟进、算清投入产出比”,这才是企业愿意买单的逻辑。
![]()
防坑办法很简单:遇到项目,先问三个问题:它能解决哪个行业的具体痛点?有没有现成的案例证明效果?能不能说清 “用了之后成本降多少、收入增多少”?答不上来的,直接 pass。
第二个坑:只有 “工具插件”,没有 “全流程闭环能力”
有些 AI 项目看起来功能不少,能做获客,能做客服,但都是零散的 “插件”,没法串起来。就像你买了烤箱、打蛋器、模具,却没人告诉你怎么做蛋糕 —— 企业用起来还是效率低。
为什么 “闭环” 这么重要?因为营销的本质是 “流程的接力”:获客之后要跟进,跟进之后要促单,促单之后要复购,缺了任何一环,结果都会打折扣。
高客单行业的决策周期长,客户从咨询到成交可能要 3 个月,要是跟进到一半断了档,之前的投入全白费;低客单行业客户量大,今天没及时回复,明天客户就跑到竞品那了。
![]()
![]()
客第壹能让合伙人有底气,关键就在 “闭环能力”。它的系统里,“极客玛” 负责自动获客,“营销服务智能体” 负责跟进,“裂变魔方” 负责促单复购,甚至还有 “客户分层” 功能帮企业把精力放在高价值客户身上。就像一条流水线,从原料到成品全走完,企业用起来不用自己 “拼零件”。
![]()
![]()
判断一个项目有没有闭环能力,看两点:它的功能能不能覆盖 “获客 - 跟进 - 成交 - 复购” 全链条?有没有 “自动衔接” 的设计,比如获客后自动分到对应的销售手里,客户咨询后自动触发跟进话术?如果只是零散功能的堆砌,再便宜也别碰。
第三个坑:只卖 “软件系统”,不提供 “落地陪跑服务”
很多人以为 AI 项目 “买个系统就行”,其实大错特错。企业用 AI 就像学开车,光有车不够,还得有人教怎么开 —— 尤其是传统行业的老板,对 AI 不熟悉,没人带很容易 “买了不用”。
![]()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项目看起来不错,合伙人推起来却很难:企业买回去不会用,效果出不来,自然不愿续费。而靠谱的项目,一定有 “服务” 托底。
客第壹给合伙人的支撑里,有个关键环节:每个合作企业都配专属运营团队,从前期定策略(比如怎么设计营销流程),到中期调执行(比如训练智能体的话术),再到后期复盘(比如哪类客户转化高),全程盯着出结果。
有个餐饮连锁的案例很典型:客第壹团队先帮企业分析老客户数据,找出高频消费人群的特点,然后定制销售话术,再训练 AI 客服自动回复,最后连活动复盘都帮着做。
企业老板不用自己琢磨 “AI 怎么用”,只需要看 “到店人数有没有涨”。这样的项目,合伙人推给客户时,客户满意度高,续费率自然也高。
合伙创业选项目,一定要问清楚:总部能提供哪些落地服务?有没有专人对接企业的使用问题?能不能保证 “客户用起来、出效果”?毕竟,客户能持续买单,合伙人才有持续收益。
第四个坑:“高门槛加盟”+“低分成套路”,把合伙人当 “韭菜”
AI 项目招合伙人,最常见的坑是 “先收加盟费,再压业绩”:交几万块才能加入,后期分成还要扣各种成本,最后合伙人忙半天,赚不到钱。
真正想做长期生意的项目,一定懂得 “让合伙人先赚钱”。客第壹的模式里,“0 资金投入” 是基础,分成设计也很明确:普通合伙人介绍客户能拿 10%-20%,钻石合伙人 50%,皇冠合伙人能到 70%。没有加盟费,没有隐性成本,合伙人只需要发挥自己的本地资源和营销经验,技术、服务、系统都由总部兜底。
![]()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AI 营销的市场太大了,从北上广深到三四线城市,每个地方的企业需求都不一样,必须靠懂本地市场的合伙人落地。总部和合伙人不是 “收割关系”,而是 “共生关系”—— 合伙人帮总部触达客户,总部用技术和服务帮合伙人留住客户,双方一起分利润。
判断一个项目是不是想 “割韭菜”,看两个指标:有没有高额加盟费或 “隐性收费”?分成比例是不是清晰透明,有没有 “达标才能拿” 的苛刻条件?如果门槛高、分成模糊,大概率是想赚快钱,不能选。
最后说句实在话
AI 时代的合伙创业,本质是 “用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市场规模确实大(IDC 预测 2025 年企业级 AI 营销破 3000 亿),但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能给企业 “出结果”、给合伙人 “留利润” 的项目。
避开 “只讲概念不讲问题”“只有插件没有闭环”“只卖系统不做服务”“高门槛低分成” 这四个坑,再结合自己的资源(比如有没有企业客户资源、懂不懂营销),选一个能 “帮客户赚钱、自己也赚钱” 的项目,才能在 AI 的浪潮里站得稳、走得远。
毕竟,所有商业的底层逻辑从未变过:你能创造多少价值,就有多少收益。AI 只是工具,把工具用对地方,才是合伙创业不被坑的核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