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危险因素,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体重指数(BMI)正常(18.5 kg/m2≤BMI<24.0 kg/m2 )的人群中也有所上升。有些人虽然BMI正常但肚子大,即存在中心性肥胖。开滦研究的新分析发现,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者比超重/肥胖无中心性肥胖者更危险。
与体重正常且无中心性肥胖者相比,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者的新发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风险增加14%,超重/肥胖无中心性肥胖者的新发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7%,最危险的是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者,其新发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7%。
但与体重正常且无中心性肥胖者相比,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者和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者的全因死亡没有差异,而超重/肥胖但无中心性肥胖者的死亡风险较低。
研究者分析,尽管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者的BMI正常,但由于内脏脂肪堆积,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增加了他们的健康风险。超重/肥胖但无中心性肥胖者的死亡风险较低,这可能与“肥胖悖论”有关,即在某些情况下,超重/肥胖可能提供了一些生存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源于更好的营养储备和较高的肌肉质量,这些因素在面对急性事件时可能提供保护。然而,超重/肥胖并不应被视为健康,尤其是长期风险仍需重视。
总之,这些结果强调了在评估个体健康风险时,不能仅依赖BMI,还需特别关注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先前的一些研究已经指出,BMI和腰围超标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者比正常体重无中心肥胖者具有更多的内脏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依托开滦研究,纳入2006~2007年首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中符合入选标准者93885例,平均年龄为(51.4±12.4)岁。根据腰围和BMI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正常体重无中心性肥胖组、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组、超重/肥胖无中心性肥胖组和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组。
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非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正常体重: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肥胖:BMI≥24.0 kg/m2
与正常体重无中心性肥胖组相比,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以及血脂异常比例均较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
经中位随访14.97年随访,正常体重无中心性肥胖组、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组、超重/肥胖无中心性肥胖组和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组的新发心血管疾病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62%、10.84%、8.67%、12.91%,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2.83%、19.72%、10.65%、16.33%。
参考资料
[1] 马占莹, 王洁蕊, 宋海澄, 等. 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对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8(11): 110o-1106.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11.008.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