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上发表的一项全球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每5名身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的成年人中,就有1人存在腹型肥胖,这类人群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正常体重人群。
![]()
01
腹型肥胖影响健康
该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监测阶梯式调查数据,涵盖47万余名15~69岁成年人,平均年龄40.4岁。研究定义“正常体重腹型肥胖”为:身体质量指数处于18.5~24.9的正常范围,但腰围超标(女性≥80厘米、男性≥94厘米)。
结果显示,全球正常身体质量指数人群中腹型肥胖的患病率达21.7%。分析发现,即便身体质量指数正常,腹型肥胖仍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其中患糖尿病风险最高,较无腹型肥胖的正常体重人群增加81%。另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风险也分别增加56%、39%和29%。研究还发现,教育水平高、失业、蔬果摄入少、运动少是腹型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者推测可能与高学历人群的职业多久坐、饮食结构更精细化相关。另外,失业者腹型肥胖风险比就业者高25%。
生活习惯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每日蔬果摄入不足5份者腹型肥胖风险增加22%,缺乏体力活动者(每周<600代谢当量)腹型肥胖风险增加60%。
研究者表示,长期以来,身体质量指数是评估肥胖与健康风险的金标准,但它遗漏了大量“体重正常但腰粗”的高风险人群。腹型肥胖(尤其内脏脂肪堆积)会通过炎症因子、激素紊乱引发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
02
腹型肥胖与多种慢性病相伴相随
此前,我国的开滦研究也发现,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者比超重/肥胖无中心性肥胖者更危险。与体重正常且无中心性肥胖者相比,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者的新发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风险增加14%,超重/肥胖无中心性肥胖者的新发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7%,最危险的是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者,其新发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7%。
一项针对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万余名成年人数据的新分析表明,腹型肥胖者即便体重正常,高血压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中国慢性前瞻性研究的一项最新分析显示,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固然脑卒中风险会增加,而腹型肥胖更是让这种风险成倍上升。
韩国学者研究提示,对于亚洲人群,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房颤的一个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除了肥胖人群的房颤风险增加之外,对于非肥胖人群,无论身体质量指数如何,腹型肥胖者的房颤风险也增加。
03
运动加上健康饮食可有效减少内脏脂肪
体力活动,或结合饮食的体力活动干预,已被证明可减少内脏、心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即使没有体重减轻,运动也可以降低内脏脂肪,在没有体重减轻的情况下,内脏脂肪减少,可能是肌肉等增加有关。美国心脏 协会发表的《肥胖与心血管病科学声明》指出,减少热量,也可减少腹部脂肪。但与饮食干预相比,大多数研究显示运动在降低内脏脂肪更有益。减少腹部肥胖最有益的体育活动是有氧运动,力量锻炼的效果不明确。同样,高强度运动的也并非总是优于中等强度运动。甚至3个月的步行,也可明显减少内脏脂肪。尽管有许多药物可以降低体脂,但生活方式干预可能与药物一样有效,甚至比药物更有效。研究分析发现,满足目前建议的每周150分钟的体力活动,可能足以减少腹部脂肪。
对于超重肥胖者,《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吃动平衡是管理与维持健康体重的关键。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合理膳食是维持健康体重的基础,应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和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确保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三餐的食物能量分配及间隔时间要合理,一般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充足饮水,减少高糖、高油、高盐食物。选择蒸、煮、炖、拌,减少煎、烤、炸等烹饪方式。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审核 || 董超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