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多位专家带您直击AHA会议前沿,解读动态血压监测核心价值,探讨醛固酮在高血压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及针对醛固酮合成的新型药物为破解血压控制困局带来新希望。
当地时间2025 年 11 月 7-10 日,全球心血管领域的顶级盛会——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 2025)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如期举办,汇聚世界各地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心血管领域前沿临床研究成果与革新性治疗技术。
高血压一直是全球高发慢性疾病,醛固酮作为影响血压重要因素之一,成为了此次 AHA2025 上热议的话题。为深入了解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高血压管理中的核心价值、解读醛固酮在未控制/难治性高血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及高血压药物治疗新进展,在此特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宋玮教授担任主持,携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刘敏教授、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李燕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余静教授,围绕高血压管理现状、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醛固酮作用机制及新型治疗药物等关键话题展开深度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前沿洞察与科学指导。
高血压管理现状困境与动态血压监测的核心价值
马为教授表示,高血压是影响我国居民心血管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当前,高血压已成为心血管-肾-代谢疾病(CKM)的首要可改变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防控正面临“高患病-低控制-多并发”的三重挑战。全国调查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仅约为 38.3%、34.6% 与 12.0%,估算约 2.4 亿患者血压未达标,城乡差异与教育层次不平衡问题显著[1]。
其中,难治性高血压负担尤为突出,2009-2013 年全国血压登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难治性高血压患病率为 8.3%,以 60-80 岁人群最高,40 岁以下最低,这类患者发病年龄早、病程长,常合并肥胖、吸烟、饮酒及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等情况,管理难度更大[2]。在 CKM 框架下,高血压与肥胖、代谢异常及慢性肾病相互交织,CKM 分期越高,全因死亡与心肾事件风险越高,进一步增加了血压达标难度与用药复杂性。
诊疗实践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 年修订版)》虽强调基于风险分层制定个体化控制目标、推广动态与家庭血压监测及穿戴设备应用,但这些理念在基层的落地转化成效有限 [2]。治疗层面,一线降压药的选择与联合用药存在局限性,同时,临床联合治疗启动时机偏晚、非药物治疗(如低盐饮食、体重管理、动态血压监测指导用药)缺乏规范落地等问题,也进一步削弱了治疗效果。
针对这一现状,马为教授认为优化治疗方案需从多维度发力。如构建“风险分层-目标个体化” 治疗框架是关键,需摒弃“降压目标同质化”,同时需强化非药物干预,并积极推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替代单一诊室血压评估,减少“白大衣高血压”误判。治疗方面,建议聚焦“机制精准干预”,深挖“醛固酮失调”等核心机制,可为传统联合方案无效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对于马为教授提出的动态血压监测,李燕教授进一步补充道,准确测量血压是高血压筛查、诊断及管理的基础,而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多指南的认可。作为一种无创测量方法,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无绝对禁忌证,主要用于提高高血压诊断准确性、优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评估降压疗效及指导个体化治疗,还可助力特殊人群高血压特征评估 [3]。
多项研究证实,24 小时动态血压和夜间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更为密切,如2023 年发表于《柳叶刀》的西班牙动态血压注册登记研究指出,动态血压(尤其夜间收缩压)能显著预测全因死亡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4];另有研究表明,诊室血压、24 小时动态及夜间收缩压每增加 20 mmHg,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分别增加 20%、45% 及 36%,在诊室血压基础上,24 小时动态血压或夜间血压可进一步改善风险预测[2]。
整体而言,与诊室血压测量、家庭血压监测相比,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优,可评估个体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情况,鉴别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夜间高血压和真性难治性高血压,更准确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风险,尤其适用于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监测的初期评估[3]。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4 年修订版)》《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中国动态血压监测基层应用指南(2024 年)》等多部共识指南均建议将动态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2-4]。
值得注意的是,发表于Circulation的Jackson心脏研究证实,醛固酮每升高1个单位,夜间高血压发生风险升高38%,且醛固酮水平升高与诊室舒张压、日间 / 夜间血压升高均显著相关(所有指标均 p<0.05)[5]。这提示醛固酮确实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高血压管理路径。
醛固酮作用机制或成高血压治疗革新方向
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肾脏水钠排泄受损、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过度活化、内分泌失调等多个方面,其中醛固酮失调是关键致病因素之一 。
醛固酮作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主要分泌的盐皮质激素,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重要环节,通过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在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6]。刘敏教授介绍道,其核心生理功能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促进钾离子和氢离子排泄,从而调节水盐平衡和血压;同时,醛固酮还可能介导和加速AngⅡ的损伤作用,促进血管炎症和纤维化[6]。过多的醛固酮会持续激活盐皮质激素受体,引发血管炎症、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心脏等靶器官的间质纤维化等不良病理生理效应 [6]。
刘敏教授表示,AHA 2025 大会公布的 BREAKTHROUGH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醛固酮失调与高血压控制不佳的密切关联。该研究旨在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与醛固酮失调的关系,纳入9129例接受血清醛固酮检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7169 例(79%)存在收缩压未控制[7]。研究按收缩压水平将患者分为未控制组(收缩压≥130mmHg)和控制组(收缩压<130mmHg),比较两组的醛固酮水平、血浆肾素活性(PRA)及血浆肾素浓度(PRC),其中醛固酮失调定义为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10 或醛固酮/血浆肾素浓度比值≥1。
结果显示,与收缩压控制组患者相比,未控制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且糖尿病患病率更高。收缩压控制组患者的基线PRA(1.6ng/mL/h vs 1ng/mL/h,p<0.0001)、PRC(13.3pg/mL vs 8.9pg/mL,p<0.0001)显著更高,而醛固酮/PRC比值(4.3 vs 5.7,p<0.0001)、醛固酮/PRC比值(0.9 vs 1.2,p<0.0001)显著更低。收缩压控制组与未控制组患者均存在醛固酮失调情况,发生率分别为 31.9% 和 41.5%。与非醛固酮失调患者相比,醛固酮失调患者发生收缩压未控制的风险显著增加41%(OR 1.41,95% CI 1.26-1.56,p<0.0001)。
此外,按年龄、性别、种族及血钾水平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上述关联模式在各亚组中保持一致。上述结果均提示,醛固酮失调状态是未控制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高风险患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凸显了针对该通路开展治疗的重要性。
尽管醛固酮失调在高血压发病中作用关键,但临床中针对醛固酮路径的治疗仍存在诸多局限。对此,余静教授补充道,既往药物均无法直接干预醛固酮合成,甚至存在不利现象,如RASi 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醛固酮逃逸现象;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仅能阻断醛固酮的盐皮质激素受体途径效应,且可能导致醛固酮水平升高,螺内酯长期应用还存在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这些局限性使得部分患者的血压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亟需新型治疗药物突破瓶颈。
余静教授表示,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的出现,为高血压治疗带来了新的革新方向。这类药物可抑制醛固酮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醛固酮合成酶),从而直接降低醛固酮水平,从源头上干预致病机制。
小结
本次 AHA 2025 现场访谈,五位专家从高血压疾病负担、诊疗困境出发,深入剖析了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价值,系统解读了醛固酮在高血压发病中的核心作用及相关治疗的演进方向。从个体化治疗框架构建到动态血压监测的规范应用,从醛固酮失调的风险识别到新型合成酶抑制剂的突破,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临床优化高血压管理提供了全面指导。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持续探索,相信以动态血压监测为基础、机制靶向治疗为核心的高血压管理新模式,将帮助更多患者实现血压达标,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全球高血压防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小调研
专家简介
![]()
宋玮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分会辽宁工作组秘书;中国研究型医院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难治性高血压第三届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三届心脏与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母婴心血管结构与代谢异常早期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心血管病防治联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大连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
马为教授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超声心动图室负责人
社会职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脑心同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委员;Fellow of ESC,亚洲心脏瓣膜学会中国分会介入治疗技术委员会常委
专家简介
![]()
刘敏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
社会任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主任;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河南联盟主任委员;河南省微循环学会高血压分会会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难治性高血压与周围动脉病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组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河南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心身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专家;中国高血压中心/高血压示范中心认证委员
专家简介
![]()
李燕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血管检测中心主任及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4年起担任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理事,ISH女性高血压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中国医促会高血压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及高血压学组组长。
专家简介
![]()
余静教授
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心血管病学学科主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首席专家,高血压中心主任
社会职务: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高血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常委;中华老年医学会高血压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心联盟高血压介入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高血压学组委员;世界高血压联盟(ISH)女性工作委员会(WiHRC)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Zhang M, Shi Y, Zhou B,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2004-18: findings from six rounds of a national survey. BMJ. 2023;380:e071952. Published 2023 Jan 11.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 (中国),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4 年修订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4, 32 (7): 603-700.
[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高血压联盟(中国), 等。中国动态血压监测基层应用指南(2024 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 (12):1242-1255.
[4]中国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委员会。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J].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英文),2024,32 (02):104-111.
[5]Joseph JJ, Pohlman NK, Zhao S, et al. Association of Serum Aldosterone and Plasma Renin Activity Wit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African Americans: The Jackson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2021;143 (24):2355-2366.
[6]Ferrario CM, Schiffrin EL. Role of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Circ Res,2015,116 (1): 206-213.
[7]Aldosterone dysreg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 Insights from the real-world BREAKTHROUGH Hypertension Study. AHA 2025.
[8]Evaluating Aldosterone Synthase Inhibitors in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icacy, Safety, and Subgroup Outcomes Across Novel Agents. AHA 2025.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71919 过期日期:2026-05-14
本文受访专家:宋玮教授、马为教授、余静教授、李燕教授、刘敏教授
更多心血管精彩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精彩资讯等你来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