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笔直言/文
当一则"网红为博眼球在灾难现场跳舞"的新闻登上热搜,当"大胃王"吃完催吐的视频被曝光,当未成年人为打赏主播盗刷父母积蓄的案例屡见媒体端——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短视频行业的野蛮生长已经催生出一系列令人忧虑的社会乱象。这些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平台算法、资本逻辑与人性弱点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治理网红乱象,不仅关乎网络空间的清朗,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保护人类注意力与精神健康的深刻反思。
目前,流量至上导致的短视频乱象,正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内容低俗化、表演极端化、价值虚无化。一些网红为获取流量不惜突破道德底线,从最初的"审丑文化"到如今的"危险挑战",从精心设计的"卖惨剧本"到毫无底线的"灾难营销",内容生产的伦理边界被不断突破。国内甘知名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因违规被下架的视频中,近30%涉及危险行为模仿。这些数字背后,是算法推荐机制对人性弱点的精准利用——平台深谙"负面偏好"这一心理学原理,越是反常、冲突、违背常理的内容,越能激发用户停留,从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乱象滋生的根源在于"流量至上"的扭曲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用户的注意力被明码标价,情感被量化变现。平台算法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精心设计的"成瘾机制",通过即时反馈、随机奖励等游戏化设计,使用户陷入无限刷屏的"心流状态"。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短视频的快速切换会持续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类似赌博的神经依赖。当某网红坦言"我知道内容低俗,但系统就推这个"时,暴露出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异化——内容创作者沦为流量奴隶,平台算法异化为"数字鸦片"的制造工坊,而用户则在不知不觉中交出了宝贵的注意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治理乱象需要超越简单的"封禁查处",构建多方共治的生态系统。法律层面,《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已明确平台主体责任,但需进一步细化算法审计制度,要求平台公开推荐机制的基本逻辑,接受第三方监督。技术层面,可借鉴欧盟《数字服务法》的"风险减损义务",强制平台对可能引发社会危害的内容采取限流措施。更为关键的是重构评价体系——网信部门要加快推广"网络创作者信用积分"制度,将社会效益、文化价值等指标纳入流量分配机制。教育部门则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建立对算法推荐的批判性认知,培养"数字节食"能力。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源于无法安静地坐在一个房间里。"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这句话显现出惊人的预见性。治理短视频网红乱象的深层意义,是让社会重新思考技术进步与人文价值的平衡关系。当我们谈论"清朗网络空间"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守护人类精神的自主性——不被算法操控,不被流量异化,重新获得专注思考与深度交流的能力。这需要平台摆脱"流量鸦片"的路径依赖,创作者重建职业伦理,用户觉醒数字主权意识。唯有如此,数字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拓展人类可能性的工具,而非异化精神的枷锁。
治理之路虽漫长,但每一次对低俗内容的抵制,每一条有深度的弹幕,每一个主动关闭推荐页面的选择,都是对"流量暴政"的微小反抗。当这些反抗汇聚成潮,我们或许就能重建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处的数字文明生态空间——在那里,网红不再是乱象的代名词,而真正成为优质内容的创造者;平台不仅是商业机构,更是数字公共空间的守护者;用户的注意力不再被收割,而是用于更有价值的创造与连接。这,才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数字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